民国百科——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编制与军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编制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每个阶段都有所调整。比如我们熟悉的“关东军”之编制和级别,就曾经发生过三次变化,即从军级升格为方面军级,1942年再升为总军(总方面军级),因此其首脑的军衔和职务也是有所区别的。

民国百科——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编制与军衔

日军在二战时期的编制可分为“临时”和“固定”两大类,这是由战争规模和日军数量的不断扩大造成的。总体而言,“派遣军”、“混成旅团”(非独立混成旅团)、“支队”为临时性编制,“总方面军”(总军)、“方面军”、“军”、独立步兵旅团则为增设的固定编制,师团以下为始终存在的固定编制,虽显纷乱,但其实有规律可循。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日本陆军最大的编制仅仅是“军”,并且只有三个没有数字番号的军,即盘踞东北的“关东军”、根据《辛丑条约》赖在华北不走的“中国驻屯军”和占领宝岛的“TW军”。由于是非战时状态下,所以这三个军级单位的部队编成数量并不多,无非是级别和地位在师团之上而已。

民国百科——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编制与军衔

比如关东军平时仅以一个师团(各常设师团轮换)为基干,加上若干独立守备队,发动“九一八事变”时东拼西凑才只有16000余人(常设师团非战时只编有12000人)。而“中国驻屯军”直到挑起“七七事变”时,也只辖有一个步兵旅团和若干铁路守备队,连10000人都没有,但它们都属于日本的“海外驻军”,是显示“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所以设定的军政级别较高而非战役编成。

在1937年7月之前已有的所有17个常设师团中,都编有两个旅团四个步兵联队(即所谓的四单位师团),师团部直辖骑兵、炮兵、工兵和辎重四个特种兵联队。各联队再下辖大队(营)、中队(连)、小队(排)、分队(班)等编制。前面讲过,各师团非战时状态下只有12000余常备兵员,因此各步兵联队均不超过2000人。

民国百科——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编制与军衔

战争爆发后各师团迅速补充兵员形成战时满编,因此投入中国战场的各常设师团兵力普遍达到25000到28000余人,步兵联队可达3800人左右,炮兵联队也可达2900人左右。包括1937年动员的一批“特设师团”也遵循了这个建制原则,比如第101、第106、第108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师团,虽然它们的战斗力不如常设师团,但编制和兵力是基本相同的。

1931年以后在东北战场上由于关东军兵力不足,日军将国内各常设师团抽出一个旅团加强炮兵、工兵等组成“混成旅团”投入战场,但任务完成后就·会归建,所以这时的混成旅团属于临时编制,兵力几达10000人。在战役进行中,日军也习惯从驻防部队中抽出部分兵力投入野战战场,兵力从几个中队到一个联队不等,甚至一个旅团都有可能,这样的临时性任务部队被称为“支队”,战役结束部队即行归建,支队番号撤销。

民国百科——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编制与军衔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日本陆军动用三个师团驰援,由于在此之前并没有师团以上的战役编成,遂临时命名为“上海派遣军”,侵入华北的部队则一度命名为“北支派遣军”,占领上海向南京入侵的过程中,上海派遣军又更名为“华中派遣军”。及至正式开始编组“军”和“方面军”以后,这些临时性的番号就被取消了。

从1938年起,日军为巩固占领区“治安”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开始编组“独立混成旅团”(不设联队建制)和“警备师团”(三单位师团,不设旅团建制)。独混旅团和警备师团都是固定编制,仍然有数字序列番号,前者直辖五个独立步兵大队约5000余人,后者取消旅团司令部改设“步兵团”编制,师团兵力在15000人上下,每个步兵联队2600人到2800人左右。

民国百科——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编制与军衔

全面抗日战争初期日军以三个师团编组成一个“军”级建制,以两个以上的军组成“方面军”建制 ,以两个以上的方面军组成“总方面军”(总军)建制,这都是随着日军总兵力的增加、战场的不断扩大逐步建立的。后期因各战略区担负的任务和受到的军事压力不同,各总军、方面军、军内部的所辖兵力有所调整,并非一成不变的,比如第11军高峰期就拥兵九个师团。

武汉会战结束以后,日军将所有常设、特设的“四单位师团”全部改成三单位师团,取消步兵旅团建制,师团直辖“步兵团”(三个步兵联队)和各特种兵联队(骑工炮辎),调整完的这两类类师团兵力在20000人左右。因此步兵联队的兵员不降反升,可以达到3800到4000人(原来的三单位警备师团所属联队还是2000多人)。

民国百科——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编制与军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华日军精锐师团纷纷南调,战斗力强的常设师团没剩几个了,“中国派遣军”不得不“矬子里拔大个”,将剩下的第3、第13师团和选中的一批特设、警备师团内部命名为“甲级师团”,补充兵力和重武器担负战役主攻任务。因此甲级师团的步兵联队均能达到3800到4000人左右,其它师团属联队普遍维持在2600到2800人左右。

整个二战期间,日本陆军共组建了六个总方面军(按时间顺序为中国派遣军、南方军、关东军、第一总军、第二总军和航空总军),前后组建的方面军番号约有20个,军级番号约为60个,师团番号累计达到168个,同时还有数十个独立混成旅团和独立步兵旅团(四大队制的末流部队),总兵力达到近600万人。

民国百科——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编制与军衔

日本陆军的职务军衔——

陆军大臣——元帅、大将;
陆军参谋长——元帅、大将;
总军(1945年编成,相当于方面军群)司令官——元帅、大将,
总军参谋长——大将、中将;
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官——大将,
方面军参谋长——中将;
军(集团军)司令官——中将,
军参谋长——少将;
师团长(师长)——中将,
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
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
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
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
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
大队长(营长)——少佐、大尉;
中队长(连长)——大尉、中尉;
小队长(排长)——中尉、少尉;
司务长——准尉、曹长;
小队副(副排长)——曹长、军曹;
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
组长——伍长、上等兵。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