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和北大校徽

国徽是代表国家的徽章,为国家的重要象征。国徽上通常有来自国家的自然或社会事物,用以表现该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在大众眼中,鲁迅是倡导新文化反对旧传统的斗士;其实他也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不但擅长古文,还有出色的美术设计功底,是一位杰出的设计师。不为大众所知的是,除北大校徽是他设计之外,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徽——十二章国徽的主要设计者。

不可思议,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和北大校徽

十二章国徽

十二章纹的由来

十二章是古代礼服的常见章纹。据《尚书·虞书·益稷》记载,十二章始于有虞氏之时,它将传说中舜帝时代的图形加以引用和发展,最终形成十二种特殊的章纹,书中记载:“帝(虞舜)日: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干五色,作服汝明。”是故又称“虞氏十二章”。宋朝蔡沈在《注尚书》中,对十二章纹作了详细的解释:“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山鸡),取其文也;宗彝,虎、蜼(一种长尾猴),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辨也。” 汉以后日月都作圆形, 日中饰以金乌,月中饰以蟾蜍或玉兔;星辰为三星或是北斗七星;宗彝一般是酒杯,酒杯上饰有虎和蜼。

不可思议,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和北大校徽

十二章纹

另据《礼记明堂位》的说法,十二章纹也有可能是上古华夏族图腾融合的产物,“有虞氏服韨(黻),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这里可推测十二章纹的原型应该是上古各部落或方国的图腾,早先是分开的,且各不相关,后来融合在了一起。

其后这些章纹或绣或织,成为我国古代宫廷贵族的装饰。两汉以后,因十二章有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寓意,已逐渐成为皇室和贵族专用的符号。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与朝臣议定,提出:“祀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朝会、册拜,皆服衮冕、玄衣纁裳。”其中,“衣六章,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裳六章,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从此,在皇帝服装上开始出现固定的十二章纹饰。

到了清朝,由于满族是关外渔猎民族,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没有像汉族那么明显,清宫后妃服装上也出现了十二章纹,这在之前历朝历代的后妃服饰上也是从未所见的。

不可思议,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和北大校徽

清宣宗道光帝朝服像

不可思议,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和北大校徽

清朝皇帝龙袍上的十二章纹

自右而左(第一列)日、月、星辰、山;(第二列)龙、华虫、黼、黻;(第三列)宗彝、藻、火、粉米

十二章不仅只用作帝王的服饰, 其中部分章纹也可用作王公、大夫的服饰, 只不过不能施用全部十二章, 以显示等级差别。如明制,太子和亲王为九章服,郡王为七章服。明清的藩属国也深受十二章纹影响,比如,朝鲜、安南、琉球等藩属国国王被视作明朝的郡王,国王为七章。不过,明朝准许朝鲜国王衣冠是九章,提至亲王级。所以朝鲜国王能着九章冕服(无日月星),王世着七章冕服。甲午战争后,朝鲜“独立”,并成立大韩帝国,这个日俄控制下的傀儡皇帝冕服改成了最高等级的十二章冕服。此外,日本的天皇服饰也出现过类似的章纹。

到了民国初年,袁世凯主张复古,政事堂礼制馆于民国三年(1914年)刊行了《祭祀冠服制》,大总统穿的总统服也用十二章纹作装饰。

三位青年大师设计的国徽

十二章国徽为1913年2月至1928年间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又称“嘉禾国徽”。袁世凯称帝,成立中华帝国期间,亦沿袭作为国徽。

不可思议,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和北大校徽

影视剧中的十二章国徽

1912年8月,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钦点三位教育部荐任科长:周树人(鲁迅)、许寿裳、钱稻孙研拟国徽图案。巧合的是,三人同为浙江人,又都师从章太炎,次年又都是读音统一会的当事人。

鲁迅当时在教育部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教育部佥事,主管社会文化、科学、美术等事宜,所以国徽的设计任务也就交由其承担。

1912年8月28日《鲁迅日记》载:“与稻孙、季市同拟国徽告成,以交范(源廉)总长,一为十二章, 一为旗鉴,并简章二,共四图。”

不可思议,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和北大校徽

青年时期的钱稻孙、鲁迅、许寿裳

由于清朝黄龙旗之故,单独的龙被当时的大众所厌恶,鲁迅等三人故选择有代表性的十二章作为国徽;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十二章包含了中华所有的美德,“美德之最,莫不赅备”。十二章国徽的绘法是:嘉禾放在圭形的五瑞图中间,因为嘉禾在当时已议作国徽简图;五瑞图后面是黼,黼面缀以粉米,黼上边是日,黼下边是山(山为篆文,以斧下方的曲线饰带构成),以黻(系两己相背)填于山的间隙中;黼的右边为龙,左边为华虫;龙和华虫各举着宗彝(酒杯上无虎蜼),龙身上有火傲装饰,戈负为月;华虫嘴上衔藻,头部戴三星。这样把十二个章纹都安排妥当了。他们认为这样安排是合理且协调的。此外,文中还提到过五穗嘉禾简徽一枚,曲线式双穗嘉禾简徽一枚。

不可思议,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和北大校徽

十二章国徽解析

十二章国徽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传统礼服上的十二章纹是散落到衣裳各处的,没有融合在一起;十二章国徽则非常紧凑,显然是参考了西方国徽、章纹的布局。西方章纹自问世起便以盾牌为居中的核心图案,其他部件皆附属之;黼可看作是盾的变体。西方章纹的盾牌左右两侧为“扶盾者”,由人物、动物或传说神兽充任;“龙”与“华虫”正饰演了这个角色。此外,构成“山”的饰带展现方式也完全是西式的。

不可思议,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和北大校徽

同时期的英国国徽

1913年2月,国徽正式发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发表了《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文中说明国徽采用了十二章,并附有国徽图。公文里没有署名,但据鲁迅日记和钱稻孙的回忆,都证实文章出自鲁迅之手。这篇古文还为教育部诸人所赞叹。

不可思议,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和北大校徽

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 (2005年版《鲁迅全集》)

1913 年11 月27 日,外交部总长孙宝琦署名发出“交字第二十二号” 训令,要求驻外使领各馆门首均应悬挂国徽。从训令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原图样暨说明书被寄往天津造币厂,指定该厂代铸国徽模型。

北洋政府期间,由于外交部门的力推,也出现大量使用十二章国徽的其他物事。如当时 海外使领馆发给侨民的国籍证明书及其它证明书,封面也使用了十二章国徽。

不可思议,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和北大校徽

1928年11月16日驻新加坡领事馆出具的证明

1928年东北易帜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取代了北洋政府。当年,国民党即制定了《中华民国国徽国旗法》,国徽采用国民党党徽的图案,十二章国徽被废止。

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

不可思议,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和北大校徽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北京大学校徽最早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被刘半农戏称作”哭脸校徽”,但鲁迅将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北大采用,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又因历史原因长期弃用,上世纪80年代又重新使用。

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要”以人为本”;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学正式发布《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并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

修改后的北大标志是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标志中心”北大”二字饱含篆刻风韵,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

标志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标志中间部分用英文,体现了兼容并蓄、饱满深厚的内涵;外圈简洁明了,展现了广博开放、常为新的姿态。

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CMYK色值为C0M100Y100K45) ,并将其命名为”北大红”。

不可思议,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和北大校徽
现在的北大校徽

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2014年9月3日,《北京大学章程》正式核准生效,其第八章《标识和校庆日》对北京大学校徽进行了阐释。

第四十九条 学校徽志为双圆套形,徽志中心”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上下排列、左右对称;外环上方是大写 “PEKING UNIVERSITY”,下方是”1898″字样。

1925年,北大建校27年的时候,鲁迅写了一篇短文《我观北大》,发在1925年12月的《北大学生会周刊》创刊号上,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北大的态度:”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弛懈。””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并且坚信”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的。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鲁迅关于北大的这段文字,几乎可以看到是对北大校徽的文字注解。

相关新闻

评论列表(1条)

  • 匿名 2021年3月20日 上午10:23

    北大校徽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