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学霸,留学7年拿13个博士学位,把《论语》推向世界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民国时期是一段坎坷而又弥足珍贵的经历,在这个时期,我们遭受了很多苦难,但与此同时,数不胜数的英雄豪杰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崭露头角。

当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很多人认为西方文明是最先进的文明,认为我们应当摒弃传统文化。

不过,有一位“学霸”却不这么认为,他反而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此人就是民国第一学霸,辜鸿铭。

民国第一学霸,留学7年拿13个博士学位,把《论语》推向世界

辜鸿铭于185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祖籍为福建省惠安县。辜鸿铭最大的成就就是学贯中西,被人称为“清末怪杰”。

在很多人看来,学习外语是一件十分苦难的事,而辜鸿铭却掌握英语、法语、德语等9种语言,而且还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无论是语言学、西方科学和中国的传统学术,都是当时的中国第一人。

众所周知,那个时代的中国十分衰弱,很多人巴不得脱离和祖国的关系,而辜鸿铭却不这样,之所以形成这种观念,和辜鸿铭的父亲息息相关。

辜鸿铭的父亲曾是马来西亚英国人橡胶园的一位总管,熟练掌握英语、闽南话和马来语,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而其母亲则是一位生活在马来西亚的葡萄牙人,从小,辜鸿铭就深受父母的影响,语言天赋得到了极大开发。

另外,大多数混血儿很聪明,这也是辜鸿铭得天独厚的优势。辜鸿铭父亲的上司,也就是橡胶园的园主——布朗先生,十分喜欢他。辜鸿铭十岁时,布朗先生要回国,便询问辜鸿铭的父亲,是否愿意让儿子去英国学习。辜鸿铭的父亲深知这是儿子的机遇,便答应了布朗先生的提议,临行前,辜鸿铭的父亲将他带到祖先牌位前,告诉辜鸿铭: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边事哪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1870年,辜鸿铭已经14岁了,他的读书生涯从此开始,最开始,他被送到德国学习科学,后来回到了英国,又以优异的成绩被爱丁堡大学录取。到了1877年,辜鸿铭已经获得了十三个博士学位,学会了九种语言,在学术界满是金发碧眼外国人的时代,辜鸿铭以二十多岁的年纪登上了德国人举办的俾斯麦百年诞辰纪念会的演讲席,他精彩的演讲让很多看不起中国的外国人都感到汗颜。

民国第一学霸,留学7年拿13个博士学位,把《论语》推向世界
泰戈尔访华时与辜鸿铭(右二)等人合影

1880年,辜鸿铭带着满身的才华回到了槟城,从此开始倾心研究中华文化,5年以后,学成的辜鸿铭赶到了中国。

此时恰逢张之洞兴办洋务活动,辜鸿铭便利用自己对西方的了解为洋务运动出谋划策。说到底,辜鸿铭最大的成就还是向西方传播中华文化,他将《论语》、《中庸》、《大学》等古典书籍翻译成了外文,让外国人也能见识到中华文化的精彩。

在国外读书仅仅14年,系统的学习中华文化也仅有5年,辜鸿铭用短短20年不到的时间,拿到了13个博士学位,还能翻译出经典古籍,看来,这位民国第一学霸果然名不虚传。

附录:

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1913年,和泰戈尔一起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