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档案——曹聚仁:“全天候”文化人

曹聚仁(1900-1972),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浙江浦江墩头镇蒋畈村(今属兰溪梅江镇蒋畈村)人。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1922年到上海,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曾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曾报道淞沪战役、台儿庄之捷。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代后期,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报纸。后多次回内地,促进祖国统一事业。著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万里行记》《现代中国通鉴》等。

曹聚仁的“全天候”表现在:他是身兼记者、作家、出版家、学者等多门专业才华的全能型文化人,同时又是国共两党都信任的秘密信使

名人档案——曹聚仁:“全天候”文化人
主要经历

1900年6月26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三十日酉时),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蒋畈村(现为兰溪市梅江镇)。

1904年–1911年,在父亲曹梦歧先生创办的育才学堂学习毕业。

1915年–1921年,考进浙江省第一师范学习毕业 , 师从单不庵、陈望道等。

1922年–1937年,在上海各中学大学任教,期间奋发投稿并创办积极报刊《涛声》,踊跃活动于上海文学界,与李公朴、史良等为救国会领导人之一。1927年与鲁迅相识后成为文友 。

1937年–1945年,为战地记者,1938年4月7日”台儿庄大捷”由其先发。同年受中央通讯社聘任为战地特派员。1939年在皖南相识叶挺,陈毅将军。1941年受蒋经国委托,创办《正气日报》等。

1945年–1950年,在上海各大学任教,拒台留陆迎接解放。

1950年–1972年,在香港有关报刊谋职,并创办《新生年代》《热风》《循环日报》等刊。期间数次回大陆,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多次接见。1972年7月23日病逝于澳门。按周恩来总理指示”叶落归根”,安葬于南京雨花台侧望江矶。后移葬至上海福寿园陵园。

名人档案——曹聚仁:“全天候”文化人
人物生平

曹聚仁(1900-1972年),字挺岫,浙江省浦江县南乡蒋畈村(今属浙江兰溪市)人。1916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中任学生自治会主席,主编《浙江新潮》。

1922年来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并在爱国女中任教,于《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长期撰稿。1923年5月,与柳亚子等人成立”新南社”,并成为章太炎入室弟子,在上海文化学术圈声名鹊起。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曹聚仁和朋友们创办《涛声》《芒种》等刊物,为《社会日报》写社论,为《申报》副刊《自由谈》撰稿,再次成为上海望平街的活跃人物,与鲁迅等交往甚密。1934年与陈望道等合编《太白》期刊,任《太白》月刊编委。1935年,主编《芒种》,反对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鲁迅主动投稿予以支持。同年,他与邹韬奋、沈钧儒等成为抗日救国会11名委员之一。

名人档案——曹聚仁:“全天候”文化人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曹聚仁”脱下长袍,穿起短装,奔赴战场”,开始”书生有笔日如刀”的战地记者生活。由于他对淞沪战场出色的现场报道,不久被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聘为战地特派记者。曾首报台儿庄大捷和首次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1941年,在江西赣南的蒋经国邀其创办《正气日报》,任总编辑,使该报成为当时东南三大报之一。抗战期间,他巡游东线战场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写下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人物通讯和战地杂感,广为《东南日报》《前线日报》《大刚报》《立报》(香港)、《星岛日报》(香港)等报刊登载,部分内容甚至编入战时教科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论功颁奖,曹聚仁获得”云麾胜利勋章”。他重新回到上海,过起编报、教书的生活。他起初负责《前线日报》编务,后因国共关系愈加复杂,导致言论、报道无所适从。便把新闻工作重心转移到香港《星岛日报》。作为《星岛日报》的外勤记者,这份境外报纸为其采写和发表通讯提供极大便利。从此,他迎来了新闻生涯中”伟大长篇通讯的黄金时代”。

早在1943年春,曹聚仁即与商务印刷馆的王云五先生会晤,透露自己准备编写战史的计划。1946年夏天,曹聚仁蜗居上海家中,埋头撰写《中国抗战画史》,舒选配图片,半年时间完成编撰工作。1947年5月,《中国抗战画史》由联合画报社正式印行。

名人档案——曹聚仁:“全天候”文化人

1950年,曹聚仁赴香港任《星岛日报》编辑,并主办《学生日报》《热风》,还为新加坡《南洋商报》写特约文章,1959年后同林霭民合办《循环日报》《循环午报》《循环晚报》。在此期间,曾担任国共特使频繁往来于海峡两岸。

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在澳门逝世,周恩来总理盖棺定论称赞他为”爱国人士”,并指示”叶落归根”。骨灰送至南京,安葬于雨花台侧望江矶。后移葬于上海福寿园陵园。

主要作品

作品有论著《文史讨论集》《国学概论》《国学大纲》,散文集《我与我的世界》《今日北京》《万里行记》《文坛五十年》《北行小语》,报告文学集《采访外记》《采访新记》《鲁迅评传》,辑有《现代中国戏曲影艺集成》等编著共近70种,约4000余万字。

名人档案——曹聚仁:“全天候”文化人
人物轶事

单《鲁迅全集》《书信》就收了鲁迅致曹聚仁的二十五封信。鲁迅逝世时,曹聚仁集鲁迅诗意写成挽联:

文苑苦萧条,一卒彷徨独荷戟;

高丘今寂寞,芳荃零落痛余香。

曹聚仁与夫人邓珂云编印了《鲁迅手册》(1937年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1946年上海博览书店重版),1956年,曹聚仁在香港又写了《鲁迅评传》,1967年又编著了《鲁迅年谱》,加上他所写的回忆、研究鲁迅的20余篇单篇文章,字数总在百万字以上。曹聚仁一生著作等身,却经历坎坷。

据曹先生回忆,所作文字达4000余万言,结集出版的就有80余种。曹先生1950年只身赴港写作谋生,直至1972年在澳门病逝。这样一位著名作家、记者、文史大家,却被忽视了30余年(自1950年至1983年,未出版过曹聚仁任何一种著作)。从1983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第一本曹著《我与我的世界》之后,即有19家出版社出版了20余种曹著,曹研专著有5种,台湾、香港近20年中,也出版了曹著近10种。

名人档案——曹聚仁:“全天候”文化人

1999年6月26日,有关人士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国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经有关部门批准,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曹聚仁研究会于2000年3月在北京成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也先后成立了”曹聚仁文库”,曹聚仁家乡浙江兰溪更是创办了曹聚仁学校、曹聚仁陈列室等,还将修复曹聚仁故居,建立曹聚仁纪念馆等。

时下学界,已有许多人开始关注曹聚仁与鲁迅关系及曹聚仁的鲁迅研究成果。南京李伟著《曹聚仁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有”曹聚仁与鲁迅”一题,以数万言的篇幅,介绍了曹聚仁与鲁迅的交往始末。另外陈漱渝、古远清、李勇、赵敬立、周国伟、房向东、吴长华等都写有研究或纪念专文。

曹聚仁把鲁迅、周作人周氏兄弟视为知己,与周氏兄弟同时保持着数十年的亲密关系。周作人解放后在海外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多由曹聚仁催生,在《新晚报》《南洋商报》(新加坡)连载,最后结集出版的。此书稿的校对,也是曹聚仁承担的。

曹聚仁与周作人的往来书信多达300余封(1973年香港南天书业公司出版了《周曹通信集》(第一辑、二辑))。正如钱理群在《曹聚仁与周作人》一文中所说:”或许’曹聚仁与周氏兄弟的关系’将给人们提供一个理解曹聚仁思想、学术以及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极好视角。”

名人档案——曹聚仁:“全天候”文化人

国共两党之间的秘密大使

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后6次,应邀回国采访与商谈国事,往返于内地与香港之间。毛泽东曾两次接见过他,周恩来、陈毅副总理,接触更为频繁。根据主席意见,让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张治中将军、邵力子先生等,与曹聚仁先期商谈,他最后出面。

1956年7月16日,周恩来邀请曹聚仁,夜宴于颐和园。这次宴会经过,曹聚仁以《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为题,发表在1956年8月14日的《南洋商报》第三版上,接着印度尼西亚华侨主办的《生活周刊》,也发表了更加详细的报道《周总理约曹聚仁在颐和园一夕谈》,正式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曹聚仁的报道,第一次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口号,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并且意义深远!

名人档案——曹聚仁:“全天候”文化人

1956年10月3日下午,毛泽东约曹聚仁作了长谈。毛泽东对曹聚仁在海外的言论很重视。当曹聚仁说他自己是自由主义者时,毛泽东叫他不妨再自由些。并向他询问了许多关于蒋经国在赣南的旧事。

1959年8月23日,金门炮战前几天,毛泽东再一次接见了他,让他将中共金门炮战的目的,主要是对美不对台的底细,转告给蒋氏父子。后来他在《南洋商报》发表了金门炮战的独家重大新闻。直到1972年7月23日病逝,他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没能亲眼看到两岸和平统一,可谓遗憾终生!

曹聚仁逝世后,周恩来委托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先生,在港澳成立曹聚仁先生治丧委员会,公祭曹聚仁!周恩来总理,盖棺论定地评价曹聚仁为“爱国人士”,并为其墓碑定稿:“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安排曹聚仁亲属,赴港料理后事!其骨灰得以带回大陆安葬,叶落归根!在特殊时期,事情的来龙去脉,鲜为人知。他的爱国事迹,也一度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