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类

胡思杜:《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

在旧社会中,我看我的父亲是个“清高的”、“纯洁的”好人。解放后,有批评他的地方,自己就有反感:周总理到北大讲话说:“胡适之根本不认识什么是帝国主义”,心中反感已极。以为以我父亲的渊博,竟不知什么是帝国主义,宁非侮辱。在华大时,仍以为父亲“作恶无多”。学社会发展史以后,想法稍有转变。经过学代选举前两次检讨会,使我了解在这问题上自己仍是站在反动的臭虫立场。结合社会发展史、国家与革命、中国革命简史的学习…

当年沪上顶流咖啡馆,为何聚集在这条马路上?

作为当今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咖啡文化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奇妙缘分由来已久。早在百年前,淮海中路(即旧“霞飞路”)、南京西路(即旧“静安寺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即旧“北四川路”)等街区就已拥有相当数量的咖啡名店,其中最受各界人士喜爱的咖啡街当属淮海中路,张爱玲、曹聚仁、林微音、周璇等经常光顾于此。让我们跟随沪上历史学者陈祖恩教授的回溯,探访这条百年咖啡街的历史痕迹。 淮海路有东路、中路、西路之分…

宋教仁遇刺案:以应桂馨为突破,审视历史悬案

1913年3月20日夜10时21分,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车站内,被人一枪击中,重伤倒地。 入院手术,取出毒弹,两次手术未止伤情恶化,22日凌晨4时47分,宋教仁不治身亡,临终遗言,托付家事于黄兴,托付国事于袁世凯。 宋教仁生于1882年,字钝初,号渔父,湖南省桃源县人。是现代议会政党之国民党创始人,民初总理内阁制之主要推动者。 刺宋案已确定者: 杀手武士英,真名吴福铭,被捕后当庭承认刺杀,初…

台湾当地的生活水平现在达到什么程度了?

来源:黑夜慢慢熬(网易新闻)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2021年台湾地区人均GDP达到3万多美元,而除台湾省外的全国人均GDP只有1万美元。 我表姑在九十年代嫁到台湾,到现在还在那边生活,从她的口中,我慢慢地发现,台湾的富有只是表面上的,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发展十分迟缓。 而台湾的大部分居民根本不关心GDP和两岸问题,他们更关心“最低收入”和退休金问题。 台湾的真实工作收入 以前感觉台湾很远,后来表姑嫁过…

诚实的丰碑:非典疫情“吹哨人” 蒋彦永

《联合早报》2023年3月15日报道—— 中国沙斯(SARS)疫情“吹哨人”、退休军医蒋彦永,于3月11日病逝,享年91岁。综合消息人士报道,蒋彦永3月11日下午因肺炎等疾病,在他工作了几十年的解放军总医院(也称“301医院”)病逝。不少网民在网上自发表示哀悼。 沙斯疫情于2003年在中国暴发,时任中国卫生部长张文康当年在4月3日的记者会上称,北京市病例“只有12例,死亡三例”。 据报道,蒋彦永认…

曾永昌:中国经济最大危险在哪里?

中国经济最大危险藏在债务中(作者:曾永昌)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引擎都是印钞、投资、出口、房地产,现在几乎所有单位、所有个人和所有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贷款。此次债务危机是被维稳强压下来,来不及化解的近40年高速增长的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老百姓毫无思想准备。大环境所致,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可能会比过去三年还要差。可以肯定,中国决策层也正在权衡政策选择,力求将既定损失降到最小。 笔者以为,中国经济的…

天乳运动:严查妇女束胸,发现一次罚款50大洋

倘若时间倒退到95年前,你能在广东的街头看见这样的一群人。这群人肆无忌惮地观察着街上的女性,这行为别说1927年,即使放到现在也是极其失礼的,不过他们可不是什么地痞流氓。 这时,一位慢慢走近的妇人却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妇女穿着朴素,身材健康丰腴,脸蛋也是圆乎乎的,可唯独胸部却“一马平川”。 这位妇女显然也被这些打量她的眼神给吓到,她立即转身往回走,不料却被这群人拦住了。“女士,您是否穿着束胸?如果是…

睁眼看晚清:戊戌变法改革的粗暴与悲剧

来源:腾讯网 作者:雪珥 1898年的6月,北京城沉浸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的热浪之中,中国领导人先后发布110道改革诏令,推动国家向现代体制全面转型。但这场改革只持续了103天,当改革成为重新划分利益的工具,它就很难维持生命力。此后,被保守势力裹挟的中国,带着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仇视,高喊着“刀枪不入”,冲进了新世纪。 李鸿章喝闷酒1898年9月24日,晚,北京。75岁的李鸿章宴请了57岁的伊藤博文…

前尘往事:陈布雷父女的悲情一生

1919年10月13日的浙江慈溪,正是一年中最让人觉得舒服的天气,秋高气爽、不冷不热,这一天,在慈溪官桥村陈布雷的家里,正发生着一件让他既紧张又喜悦的大事,他的夫人杨品仙为他生下了第5个孩子,是一个粉雕玉琢的女儿。 在这个孩子之前,他们已经养育了3个儿子1个女儿,都是顺顺利利地出生和长大的,想必这个孩子也不会例外。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一刻还是欢天喜地,下一刻就很可能是悲伤满怀。 生下…

马皞天:中国抗疫更需要以此为鉴深刻反思

在短短不到一年里,政府公信力一落千丈,国家法治更被践踏,整个社会赖以维系的信任基石被严重摧残,体制弊端暴露无遗。 《联合早报》2022年12月20日邓清波一文《中国的动态清零“悲壮”吗?》提出“三个判断”,充分肯定动态清零的功绩。文章的观点我大体认同,希望能通过本文补充些其他角度的观点。请容我提出“四个判断”,还原动态清零作为一项公共政策的面貌。 判断一、动态清零确实在2020年到2021年起了正…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