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尘往事:张学良任校长时的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的命运,始终与“不抵抗将军”张学良联系在一起。东北大学因张学良而发展、壮大,也因张学良而流徙、衰败。

前尘往事:张学良任校长时的东北大学

(上世纪20年代的东北大学校门)

20 世纪20 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将其侵略势力伸到中国东北之后,不仅进行了残酷的掠夺,还开办各类学校,实行奴化教育,进行文化侵略。这时,兴办教育,发展经济,振兴东北,是东北民众的当务之急。

1921 年春,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的张作霖,采纳了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长谢荫昌“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创办大学的意见,作为抵制外敌侵略的一项举措。

是年10 月25 日,奉天省会议根据张作霖的建议,一致表决通过了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的议案。所需经费也由三省分担,只是吉黑两省比奉天要少一些。因吉林拟自办大学,结果张作霖决定经费由奉、黑两省分担,为九与一之比。

前尘往事:张学良任校长时的东北大学

(张作霖到学校从来不穿军装,多是这身打扮)

然而就在筹备处设立不久,兴办东北大学一事竟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曾向当时奉天省公署提出“劝告”:“你们不必办大学,你们要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们的旅顺工专,学医可以到我们的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

张作霖听了王永江报告日本阻挠东北自办大学的卑劣行为,很是气恼,说:“小鬼子是怕我们自强啊,那就更得非办不可,而且我们也能把大学办好,我就不信那个劲儿。”张作霖对日本的诱惑根本未加理睬,毅然决定创办东北大学。

前尘往事:张学良任校长时的东北大学

(张作霖创办的东北大学理工楼)

1922 年春,在奉天省公署内设立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制定了东北大学规程和东北大学组织大纲,规定“东北大学由奉天、吉林、黑龙江及所辖蒙旗合力组织之”,“大学设于奉天城”,“大学暂定六科,分年组织”,拟将东北大学办成包括文、理、工、农、商、法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筹委会公推王永江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前尘往事:张学良任校长时的东北大学

(王永江)

1923 年4 月26 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校章,即日开始启用,东北大学正式宣告成立。暑期招收第一届预科学生,分文、法、理、工四科,两年毕业,可直接升入大学本科。

1925 年暑期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分文、理、法、工四个学科共九个系,四年毕业,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此外,1926 年5 月又增设东北大学附属高中,分文科和理科两部分,毕业后经过考试,升入大学本科。

还成立东北大学夜校专修枓,招收在职的公教人员,有政法专修科和数理专修科两个班,修业三年,成绩及格,发给大专毕业证书。还设有师范性质的一种专修科,享受官费待遇,也是三年毕业,毕业后任中学教员。

1927 年11 月1 日,东大第一任校长王永江病故,同月8 日奉天省省长刘尚清兼第二任校长。是年冬天,学校添办师范部,招英文、数理专修科两个班。翌年7 月,师范部教育学系正式成立,文科添设哲学系,法科添设经济学系,工科添设建筑学系。

前尘往事:张学良任校长时的东北大学

(张学良)

1928 年8 月,刘尚清校长因事辞职,经东北临时保安委员会委托,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张学良兼第三任校长。9 月14 日,东大教授、职员200 余人,学生1300 余人济济一堂,举行开学典礼,张学良发表演讲,语重心长地说:

现在敝人在名义上虽然是大学校长,然而我在学问方面,却是非常的幼稚,尚未受过大学教育。

在年龄方面也与诸同学相仿,所以,我对于大学校长的位置,很有抱愧的地方。而保安委员会曾以余之地位,推以本大学校长的重任,这不过是勉强而已。所以我很不愿与诸同学称为师生,不过同学罢了。

所以我更愿常与诸位青年朋友接近,就是我内人亦欲往东北大学受教……我们很愿嗣后时常到校与诸同学接触。至于校长、学生,不过是名义上的问题罢了。

学问方面更是重要,好的要特别奋勉,劣的要极力改善。现在我们中国正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我们中国人的中国,诸位同胞都得努力奋救她的危险。况且人才方面又是特别需要呢。

我很希望大家,将来处身社会,要本着自己的人格,拿来从前在校时的热心,来处置社会。拿从前批评旁人的话,来整理社会。人人如此,则社会国家就没有不富强的道理。

方才我说现在中国需要人才,不是指大人物而言,恐怕大人物多了,不但国家不能富强,反倒要乱。……我说的人才,是指专门人才而言。他学的是工,就要作工,学的是农,就要作农。不要存着当官的心理。然而现在中国的学生,如果试问他们毕业后的事业,他们都说要为国做大事业,那么,岂不是要重开争端了吗?所以,专门人才要作专门事业。

诸同学要专心研究,以图用之于来日,造成中国人才,人民中坚,求学事小,国家事大,才不辜负国家兴学的本质和职员教授的苦心哩。

张学良任职不久,就着手于大学的改革与扩充。首先是把原有的文、法、理、工四个学科,改为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原来的学科领导人学长,改称院长。

接着,又新成立教育学院和农学院。还收购了英国教会设立的盛京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改为东北大学医学院,也计划成立商学院或者财经学院,把东北大学办成为八大学院综合的标准大学。

学校为扩建校舍,需要巨款,省库负担困难,张学良慨然捐私款近两百万元,建筑汉卿南楼、北楼、汉卿宿舍和图书馆。同时还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在这里举办过中、日、德三国远东运动会,以及华北的和东北三省的运动会。

前尘往事:张学良任校长时的东北大学

(原东北大学图书馆)

《东北大学周刊》中记载着中文系教授刘异(豢龙)描述东北大学校景的赋文:“校之中部,为汉卿南楼,即文学院;汉卿北楼,即法学院;迤东为理工学院,迤西为教育学院。各科讲座,分设其中,皆层楼竞峙,杰阁通明,朱栋云浮,绮窗斗觑。可以邀谈天之客,会绝尘之子,高论雄辩,逸俗荡氛,狙丘稷下,方斯蔑矣。紫幅云开五色烟,银冈虚馆尚依然,玉笙终日调鸾凤,合被人呼碧落仙。汉卿南楼东,即图书馆,曾构飞星,鸳瓦流耀,绩彩焕发,烂焉铺翠,宁芬涵秘,苞诸赤绿,搴羽陵之丹篆,森群玉之仙华,逍遥文雅,校雠图籍,亦石渠天禄之所也。”

从上文的描写中可以想象,当年的东大校园是何等壮丽,环境是何等幽雅。

当年国内兵荒马乱,北平南京均不安定,北平各校经常欠薪、减薪。东北大学相对来说安定很多,常年办学经费居全国之首,为160万银圆(北京大学常年经费是90万银圆,清华大学虽有庚子赔款补贴也只有120万银圆)。

宁恩承回忆说:“东北大学教授月薪360元,天津南开大学240元,北大、清华300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关内许多名人学者联袂出关不是无因的,文法学院计有黄侃、章士钊、罗文干、邱昌渭、吴柳隅、李正刚诸君;理工学院有冯祖恂、刘仙洲、梁思成、林徽因、庄长恭、王董豪、张豫生诸君;教育学院有陈雪屏、郝更生、高梓、吴蕴瑞、宋君复诸君,皆全国知名之士。”

1928 年4 月26日,梁启超怀着对子女的极大关怀,给正在欧洲度蜜月的梁思成写了一封信:“你们回来的职业,正在向各方面筹划进行(虽然未知你们自己打何主意),一是东北大学教授(东北为势最顺,但你们去也有许多不方便处,若你能得清华,徽音能得燕京,那是最好不过了),一是清华学校教授,成否皆未可知……”

前尘往事:张学良任校长时的东北大学

(梁思成和林徽因)

6月19日,梁思成夫妇尚在旅途中,东北大学先将聘书送到梁启超手里。后来梁思成夫妇来到东北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系。

1930 年,章士钊欧游归来,受聘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月薪800银圆,为教授中最高者。

当年的化学系教授姚文林在回忆中还提到,东大对外省籍的教授“更显得优礼有加”,“例如东北籍教授的修金是发奉票,外省籍都发现大洋,两者差额相当之大”。

在办学方针上,张学良主张“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他曾明确指出,东大办学目的“在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进国家现代化,而消弭邻邦的野心”。

他曾表示:武的要靠办好讲武堂,文的要靠办好东北大学。此外,张学良还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在各系招收女生,给妇女界以研究高深学术之机会,“表现了男女地位平等,开东北风气之先”。

东北大学在20 世纪20 年代末30 年代初进入了历史上辉煌的鼎盛时期。据1929 年3 月末出版的《东北大学概览》统计,在校学生数如下:文学院203人、法学院261人、理学院155人、工学院326人、教育学院238人,总计1183人。

教师资历部分统计:教授100人(其中博士13人、硕士30人、学士26人),讲师13人、助教授7人、教员8人、助教1人。

到1930年秋,东北大学已有六个学院二十四个系八个专修科,在校学生三千多人,超过北大一千人,教职员工四百余人。校舍壮丽,设备充足,良师荟萃,学风淳朴,各项指标均在国内称冠,东北大学真正成为东北人民的希望之所。

然而,世事难料,好景不长,正值东北大学气象蓬勃、光辉璀璨之际,九一八事变一声炮响,让盛景转瞬即逝。

本文选摘自:《东北大学往事:1931-1949》 作者:张在军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