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应该归咎于慈禧太后吗?

根据历史的规律,一个王朝建立以后,第一代统治者往往会励精图治,而大臣们也基本上是兢兢业业地工作,来保住这来之不易的江山。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后来的继位者们,以及新的大臣、官员们,则会慢慢地贪污腐化,为王朝的灭亡积累下前因。此时,若是有改革者出现并实行成功的创新、改革,那么王朝就得以延续。若是改革失败或是没有改革者出现,则王朝的下坡路就开始了。

甲午战败,应该归咎于慈禧太后吗?
慈禧太后

纵观24史,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代的开元中兴、宋代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明代的成宪之治,的确是家喻户晓的改革成功的例子,中兴了王朝;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最后的清朝,也有一个同光中兴!即为同治皇帝、光绪皇帝的中兴。虽然,这个中兴显得很牵强附会,但是仍然说明了洋务运动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慈禧让后世作出很多负面评价的原因,就是她为了维护满清的统治,在列强战争中,不断出卖民族利益。作为满清后期的实际统治者,和列强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很多记载中,都是说慈禧为了建造颐和园,挪用军费,甲午海战或因此战败。究竟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呢?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尚未完全告一段落,清政府便派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前往日本并且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甲午战败,应该归咎于慈禧太后吗?

从此,有着5000年文明古国之称的泱泱大国开始了任人宰割的局面。你可能会问了,当时的清政府在干吗?一国统治者在做什么?给你一个搞笑的回答,当时大家都在忙着给我们的慈禧老佛爷过60大寿。

清朝末年中国处于封建制度的没落期,宫廷文化的灵魂与核心便是皇权独尊,一切以维系其摇摇欲坠的王朝为根本。1894年适逢慈禧太后60诞辰,为老佛爷操办一次规模盛大的花甲寿庆,国之不覆,还有人能静下心来准备过寿的事宜,可是搞笑!如此落后腐朽,也难怪西方国家瞅准了集体下手。

甲午期间,当时清朝的核心人物有5人。慈禧太后是老大,她想给自己好好的举办个60大寿,为此还特地建设颐和园准备颐养天年。当时有心系国家的大臣曾因战事紧迫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时,慈禧放话:“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意思就是谁让我今天心里不爽了,我就要让他一辈子不爽。

有些人认为,慈禧建造颐和园,并没有挪用军费。只不过,是因为修建颐和园,单独列出名声不好,所以挂在海军军费的名头去收。并且这些钱,等于是各省督抚给的份子钱。说慈禧挪用军费可能是言过其实了。

甲午战败,应该归咎于慈禧太后吗?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了。且不讲装备,兵员素质因素,因为当从威海卫5000清朝陆军抗击30000日本陆军的战斗来看,清军的战斗是勇猛的,为了防止日军占领炮台打击港湾内北洋舰队,最后丁汝昌命令所有陆地炮台全部炸毁,炸毁之后虽然丁汝昌海战不精通,依然带领北洋舰队坚持对抗联合舰队10多天。

考虑到当时日军占领朝鲜,威胁东北奉天,所以清军抽调全国10万大军屯守东北,数倍于日军的部队数量,确保龙兴之地不被占领,帝王陵寝得以安宁。恰如李鸿章所说:“海军严防渤海以固京畿,陆军力保奉天以安陵寝”。

所以日军从荣成登陆时,整个山东只有约两万兵力,5000在李鸿章手里保卫威海,其他1万多兵归巡抚李秉衡统辖,问题就出在这里,李鸿章那是慈禧倚仗的重臣,而山东巡抚是光绪的帝党人物,他不会去帮李鸿章,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更不会出兵去和日军战斗保卫北洋舰队。反倒上折子追究丁汝昌之前海战失利的责任。所以威海被占领,北洋舰队面临陆上和出海口的联合舰队夹击失败投降就难免了。

甲午战败,应该归咎于慈禧太后吗?
李鸿章

李鸿章早就知道日本可能在陆上进攻,当日军开始从荣成运兵登陆时候,光绪帝让李鸿章出舰队阻止日军登陆,可是李鸿章认为港湾才是舰队最安全的地方,就是不出战。后来陆海被人围起来打也就难逃失败了。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面对日本修复陆地速射炮和联合舰队炮灰攻击下的北洋舰队依然船坚炮利,坚持战斗10日以上。直到弹尽粮绝,当然南洋舰队或者陆军任何一方的援军都是永远不可能来解救他们的。

翁同龢曾担任朝廷很多要职,不仅管外事,还掌管内政,在历史上此人的评价颇高。

甲午失败以后,翁同龢把所有责任全都归在了李鸿章的头上,认为是因为他指挥不力致使北洋舰队没有援兵支援,其实正是因为翁同龢所下的命令,不给北洋舰队军费,并把军费挪用,导致北洋舰队没有装备更新支持,最后全军覆灭,致使甲午战败,而这一切都是翁同龢找的借口而已。

翁同龢虽然是光绪帝的老师,但是最后却是光绪罢免了翁同龢,因为当时翁同龢为了争宠不断的向光绪进言,给光绪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还有就是翁同龢认为自己是光绪帝的老师,经常对光绪帝言语不敬,非常的傲慢,最后导致被光绪罢免也是不可避免的。

甲午战败,应该归咎于慈禧太后吗?

单纯的将失败原因,归咎于某一个方面,显然不合理,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由多方面原因综合促成。

其他暂且不谈,本文重点谈及李鸿章“一人斗一国”局面的前因。当左宗棠血战西域之时,李鸿章却在拖后腿,这让清朝内部出现分化,以至于当李鸿章面对日本时,其他人也不来帮忙了。

这犹如是一个“因果轮回”的现世报!不同的是,左宗棠血战西域成功了,李鸿章独战日本却失败了。最终,两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也大相径庭。左宗棠硬气英雄,是自己挣来的;李鸿章悲情之人,是自找的!

面对西域不利局面,左宗棠有三件事很耀眼:(1)战略眼光,看到了西域对中国的重要性,(2)抬棺上阵,(3)自己借钱为国收复西域!至于最终克服恶劣环境,敌人的炮火等凶险,血战到底收复西域,就不多说了,大家可想象。

这三点,李鸿章不仅一点都做不到,反而还拖左宗棠的后腿。李鸿章怎么做的呢?可以看这三件事:(1)西域大战在即,在李鸿章的策划下,数万精锐纷纷从西部纷纷东撤,做逆向运动;(2)李鸿章手下的刘铭传部队,一直停在甘陕地区,就是不去西域;(3)收复西域,左宗棠报销2600万两,停在甘陕的刘铭传报销三次,共计1390多万两。

甲午战败,应该归咎于慈禧太后吗?

也就是说,在收复西域的过程中,清廷给予的支持并不多,左宗棠相当于“一人收西域”。由于左宗棠的性格和能力,坚韧不拔,所以最终取得了成功。但李鸿章在这个过程中的行为,却做了表率!

因此,当甲午战争来临,李鸿章也尝到了这一枚苦果,“一人斗一国”,但他没有左宗棠的眼光和性格,最终酿成了一场大败!如果他提前对日本下狠手,战斗之心更坚决,日常治军更严格,挑选人才没有地域歧视等,甲午战争或不会如此惨!

在悠悠历史长河里,翁同龢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可是最后像李鸿章那样一心为国家办实事的人却总是被泼脏水,但是清者自清,历史总会给他们一个交代。

李鸿章因为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因而被骂为卖国。但也有人认为他冤,说当时无论谁与日本人谈判,都将被迫割地赔款,因此说李鸿章卖国是不对的,说李鸿章是卖国贼是对他的天大冤枉。但无论如何评说,其功也不能抵过。

甲午战败,应该归咎于慈禧太后吗?

1901年,李鸿章逝世。第二年,他昔日的幕僚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教育。来到马关,据说当他看到李鸿章当年谈判坐的凳子比日本人的都要矮半截,不禁悲从中来。

正如李鸿章终身信奉的外交理念,列强之间打交道,论势不论理。

甲午战败后,清廷内部掀起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李鸿章曾称自己为“裱糊匠”,而当时的大清正是一间四面漏风,遍体裂痕的体制之屋。但不断修补终究补救不了颓败的局势。

要想继续修饰遮掩这间屋子的缺陷,还是得彻底推翻,重新来造。

相关新闻

评论列表(5条)

  • 匿名 2023年5月6日 下午6:54

    甲午战败,应该归咎于慈禧太后吗?
    一个字“该”
    光绪帝是当时国家的法定代表人,
    而太后是光绪帝之法定代表人,
    所以责无旁贷;荣辱与共。

  • 匿名 2023年5月6日 下午7:45

    三条腿的癞蛤蟆
    不好找
    坑主子的奴才
    向来不缺

    崇祯帝临终疾呼
    “诸臣误朕”
    洪宪帝死前感叹
    “原来那些反对的,全是当初劝进的”

    “坑上党”的革命活动
    自古至今
    从来没有消停过
    堪称有史以来,经久而不衰,与时俱进……

  • 匿名 2023年5月6日 下午8:14

    1.看领导自己挖坑自己跳,
    拍手偷着乐 。
    2.帮着领导挖坑,
    把领导推进去,
    然后再往坑里扔石头,
    填满土再踩上几脚。
    3.自己挖坑,把领导埋了就好。
    4.明知有人坑领导,
    自己装作不知道,还过去帮忙。
    5.行为上和领导越亲近越好,
    心里上琢磨领导越倒霉越好。

  • 匿名 2023年5月6日 下午8:21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政局混乱。

    有个人骂了句勃列日涅夫是二B,结果被一共被判了2+28=30年。。。。

    2年的原因是:侮辱苏共领导人。

    28年的原因是:泄露国家机密。

  • 匿名 2023年5月7日 下午8:08

    那个老佛爷死的有些早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