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是谁的失败?又是谁的胜利?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让大多数人震惊不已。

只有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才能发现造成这种状况的确切原因。学者们努力解释所发生的一切。

罗伯特海尔布隆纳是美国一位广泛涉猎经济学、经济史和时事政治的专家。 他把苏联的经济体系,尤其是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体系视为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

苏联解体:是谁的失败?又是谁的胜利?

社会主义在20世纪上演了一出悲剧。苏联和东欧的垮台是它悲惨的最后乐章。先前,我们看到苏联一步步走向政治灾难,但是这些灾难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其历史上不可救药的政治传统。苏联的经济崩溃才叫人大吃一惊。苏联战前的工业化奇迹,似乎是计划经济体系足以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好论据。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时期,这一论据再次被苏联的惊人表现所证实。因此,虽然有很多挫折,但是苏联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增长速度达到美国的两倍,这丝毫不足为奇。

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增长速度跌到仅为美国的一半时,所有人才感到吃惊。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央情报局和学界专家开始报道苏联的经济出现零增长时,人们都惊呆了。可是,经济崩溃!没有人想过苏联的经济会崩溃。

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关于苏联经济崩溃原因的确切说明。无疑,这场经济浩劫的某些因素有其历史根源:官僚主义在苏联的作品中屡见不鲜。最后一击也许是因为“公开化”,它点燃了民众对经济状况积蓄已久的怒火;或者,也有可能是因为苏联试图主动迎接“星球大战计划”的挑战一一人们听到很多这样的猜测。我们所唯一能确定的是,苏联经济体制的恶化程度,远远超过了资本主义曾经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苏联解体:是谁的失败?又是谁的胜利?

这种恶化局面的罪魁祸首正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本身。所以,我们不可避免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无论社会主义对这种经济体制有多么依赖,它终究是行不通的。中央计划经济最大的弊端在于经济的运行程序,根据这种程序,经济被事先规定了它的运行过程。

在很多方面中央计划经济就像一场军事斗争,生产活动根据最高层的指令开始,而不是根据地方官员和公司管理者的独立决策。

也就是说,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这样运作的:

每一个螺母、螺钉、铰链,每一根卷轴,每一台拖拉机和水电涡轮机的数量、质量、尺寸、重量和价格都被事先规定好。在最高领导层那里,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被宣布。

而在幽暗的基层办公室中,人们要计算螺母、螺钉和涡轮的数量。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前者的生产计划耽搁了,那么后者的生产计划也就不可能完成。

苏联解体:是谁的失败?又是谁的胜利?

因此,计划体制要求人们把预期的国民生产的巨幅地图分成数百万个小份额,就像拼图游戏那样。

成千上万的企业将这些份额生产出来,最后以某种方式合成一个恰当的整体。即便国家的生产计划多年不变,要想做到这一点也是极其困难的。更何况,生产计划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因为计划的主要制定者会改变他们的目标,而新技术的问题、劳动力的不足、糟糕的天气或是简单的错误也都会妨碍计划的实施。

1986年,在“新思维”改革正式开始前,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颁布了2000项主要产品组的生产指标,如建材、金属和汽车。

然后,国家物资与技术供应委员会将这些产品组分为15000个门类,例如木材、铜和货车。各管理部门再把这15000个门类细分成50000种更详细的产品,然后再在每种产品下面划分具体的产品。

这些计划通过生产等级逐层过滤,到达工厂经理和工程师的层次时,会收到修订或反对的意见,随后被反馈至部委。在这种拜占庭式的生产过程中,最困难的也许是要为企业设定“成功指标”。

苏联解体:是谁的失败?又是谁的胜利?

多年来,这些指标都以物理单位为标准,比如多少多少码布匹和多少多少吨钉子,但这显然会引发难题。因为,如果根据布匹的码数来支付酬劳,那么人们肯定会把布织得很稀松,从而让纱线织造出更多的布。如果钉子的产量是根据数量来决定,那么工厂肯定会生产许多像大头针一样的钉子;但如果是根据重量决定钉子的产量,那么钉子则会变得笨重无比。

讽刺杂志《鳄鱼》曾刊登过一则漫画,漫画中的工厂经理自豪地向公众展示他的一项破纪录产品:一枚由起重机才能提起的巨大钉子。当然,困难在于,生产中不可避免的各种错误不能及时得到排长或团长等指挥官的更正,只有他们才能发现生产过程偏离了预期的路线。

我对社会主义能够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而继续存在的前景并不乐观。 对于那些坚信马克思的断言一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之前的必经阶段的人们来说,我的这种说法可能是歪曲的。但是,计划经济的崩溃却已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含义。

现在一些专家经研究认为,苏联改革的失败主要有四点原因:

 1.冷战结果 苏联自苏德战争后,虽然经过短暂的休养,但世界却进入美苏冷战争霸时期,期间苏联重工业及军工产业取得长足的进步,这也是冷战时争霸的结果。

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体制不同,苏联在争霸过程中,举全国之力,因此把大量资金用于军事工业发展,而忽视了其他产业,又加之期间苏联政坛的内斗及领导人的错误决策,使苏联始终处于一种强大压力之下,因此军工业发达,经济却衰退了。 

苏联加入与美国的争霸,实际上钻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设的圈套,西方想通过军事工业的竞赛,拖垮苏联,由于苏联面积大,人口少,在这场竞赛损失并不多,但却耽误了经济的发展。 在冷战背景下,戈尔巴乔夫要想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为苏联已经形成了一种竞赛发展模式,而戈尔巴乔夫认为是体制造成的。

2.向心力差。 苏联最初是由俄白乌三国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后来又加入一些地区。苏联经过民族确认,最后形成了15个加盟共和国。这些国家都由不同的民族组成,而且有些民族对加入苏联很反感,虽然经历过苏联高压政策,但各民族反抗意识太强。而俄罗斯作为主体民族很难融合起来。

 戈尔巴夫采取民主公开的改革后,实际上就是加速一个民族的离心力,而没有真正从提高各民族的福利改起,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而感谢苏联。 

3.民族特性 苏联是在沙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联邦体制的国家,这个国家主体民族是俄罗斯族,但俄罗斯族人的一个特点很明显,无论做什么事,都采取大破大立的做法,并不考虑产生的后果。就拿戈氏改革来说,不知道他在体制改革时,是否进行论证,是否想到过后果?

赫鲁晓夫上台也搞过改革,但他也不计后果的否认前任,导致了苏联失去了方向。因此苏联人做事时,就是不顾一切的改,根本不考虑风险和后果,等到出问题了,已经无法改变了。

相关新闻

评论列表(2条)

  • 匿名 2023年4月27日 上午2:15

    天下大锅
    分久必合
    民主→集中→民主→集中→民主→集中→……

  • 匿名 2023年4月30日 下午1:36

    纵观苏联的兴衰
    就像是在包韭菜合子
    包着包着就露馅了
    韭菜合子破了
    苏联没了
    普京大帝接茬再包
    一直包到现在
    该咋说呢

匿名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