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尘往事: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真相

陈炯明(1878年-1933年),字竞存,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人,民国初期一位雄踞一方叱咤风云的地方实力派,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在人们的印象中,陈炯明是背叛孙中山先生的反动派,其罪证就是1922年“六一六炮轰总统府”事件,逼得孙中山最后化装逃往上海,于是,在后来的教科书上描述陈炯明都以“逆党”、“叛军”、“乱臣贼子”称之。

甚至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陈炯明是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运动的,他怎么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呢?

那么,当年那段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陈炯明为何会与孙中山决裂呢?

前尘往事: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真相

将近一百年过去了,随着史料的发现,以及意识形态的松动,陈炯明对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他与孙中山的恩怨是非,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人们才发现,这是又一位被湮没的辛亥元勋!

与近代其他大人物不同的是,陈炯明并未出过国留过学,1899年,19岁的陈炯明中秀才。1905年,慈禧太后终止科举考试后,陈炯明于次年到广州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1908以优等成绩毕业。

1909年11月加入同盟会。1911年4月,参加在广州举行的黄花岗起义,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武昌起义后,陈炯明到东江组织民军起义,11月9日广东“和平光复”后不久,任广东副都督,不久为代理都督。

陈炯明与孙中山因护法运动而开始合作,这里的法指的是孙中山于1912年3月11日实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当年的孙中山对陈炯明的品德一直很欣赏,他曾夸赞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最初被外界知晓的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分歧是一次选举,那是在1921年4月,两百多名议员召开非常国会,在孙中山坚持实行记名投票的要求下,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大纲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等均由大总统一人独断,孙中山被选举为非常大总统。

但是,此举遭到陈炯明的坚决反对,他认为,依总体选举法,总统应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要达到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举行总统选举,而此时参会的议员只有200多人,而且还要实行记名投票,这简直是在自毁法律!

陈炯明质疑道:“这和之前北方毁法,又有什么本质不同?”

在北方出现“伪政府”的情况下,在南方又建立一个“伪政府”,用一个不符合法理的“伪政府”去反对另一个同样不合法理的“伪政府”,这样的结局只会让南北之间再次陷入战争状态。

陈炯明反对孙中山的任职,并拒绝参加就职典礼。自从,两人的政见分歧开始明朗化。

前尘往事: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真相

实际上,秀才出身、个性温和的陈炯明虽然加入激进的同盟会,但是他与众多革命党人不同的是,他的政治抱负是把革命当作一种手段,期望以“南北妥协”的和平手段来谋求中国的统一。

既然在当时南北政府都无力统一全国,与其南北内战,不如各省先行自治,之后再实行联省自治。陈炯明主张先在广东搞好民主宪政,仿照美国,建立与欧美民主国家相仿的联邦政制,逐步走向全国和平统一,这个主张,史称“联省自治”

而孙中山不同意陈炯明的主张,他主张“中央集权”,要以武力“北伐”这种暴力来颠覆北洋政府而统一中国,以便自己夺取政权。

陈炯明与孙中山的还有另一个分歧原因,那就是对刚刚成立的苏联的态度。1920年,列宁特使波特波夫,曾经专门拜访当时在中国南部军事实力最强的陈炯明,表示愿意支持他统一全国,但条件是放弃外蒙,承认外蒙的独立,此举遭到陈炯明的严词拒绝。

而孙中山一直与苏联保持密切联络,陈炯明对此,从来不赞成,他认为外交政策的基础“不在强权而在公理,不在抗争或报复,而是诉诸国际之间同情及其相互之利益。”

1921年6月,坚持武力一统的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其部下叶举为前敌总指挥,开始第二次粤桂战争。

但陈炯明认为此刻国民甚苦,不易再发动战争,依然主张先定省宪,再议国宪,因而他消极避战,两人摩擦不断升级,以致孙中山愤然表示:“我已立誓不与竞存共事。”竞存是陈炯明的字。

1922年3月21日,陈炯明的亲信、粤军参谋长邓铿从香港公干回省,在广九车站突然遇刺身亡。在这关键时刻,究竟谁是刺客呢?当时,一说是桂系所为,另一说是国民党所为,以警告陈炯明而下的毒手。

邓铿之死,对孙中山、陈炯明间本来就脆弱不堪的关系,可以说是致命一击。

4月9日,孙中山让廖仲恺转告陈炯明:一、陈炯明参加北伐;二、筹措500万元的军费。

陈炯明表示无法接受孙中山的条件,遂被孙中山免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职务,仅保留陆军总长一职。

5月9日,孙中山在韶关大誓三军,北伐行动箭在弦上,他委任陈炯明部下叶举为粤桂边督办,试图以高官诱惑分化陈家军。然而,叶举并不领情,在10天后率领60营粤军开入省城,成为广州的实际控制者。

前尘往事: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真相

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是南北两个政府对持,孙中山为表明自己“天下为公”的心迹,多次对外界放出话来,只要“独裁”的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台,他也将同时下野。

6月2日,徐世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宣布辞职。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徐世昌下台后,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终现一线曙光。

6月3日,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两百多位各界名流,联名致电孙中山和广州非常国会,呼吁孙中山实践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宣言。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孙中山竟然拒绝履行承诺、拒绝辞职下野。顿时,社会各界大失所望。孙中山之前的“护法”革命口号,也因此而露馅,大失民心。

北洋巨头段祺瑞对曹汝霖说:“以前,孙文以临时约法被蹂躏为旗号,闹革命,可是,现在临时约法已经恢复,孙文却还要坚持造反,从今以后,就变成是他不对了。”

陈炯明也对孙中山表示不满,说:“我们之所以一直闹革命、试图武力颠覆北洋政府,无非是因为北洋军阀废掉了临时约法、蹂躏了民主宪政,现在既然临时约法已经恢复了,我们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

6月15日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在郑仙祠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军事政变,武力驱逐孙中山下台。

陈炯明听闻后,立即派出秘书带着他的亲笔信劝叶举他们千万别轻举妄动,信中大意为:如果孙中山出兵北伐大获全胜,大家都会有好处;如果失败了,我还可以以陆军部长的身份将部队调返东江,收拾残局。

但叶举却当着陈炯明秘书的面将信抛落地上,说陈炯明是书生之见,不知军事,并让转告陈炯明,事情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据说陈炯明收到回复后,一怒之下摔了杯子。

第二天,“六一六炮轰总统府”事件爆发,实际上,粤军将领并不想置孙中山于死地,只想将孙中山赶出广东,所以在开炮前通知了孙中山,让他赶快逃跑。他们提出的要求,也正是前面蔡元培等人所提出,请孙中山兑现他与徐世昌一齐下台的诺言。

孙中山离府后,粤军围攻总统府,要求守军投降不遂,而开土炮“三响吓之”。但是,就这,也表明了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公开决裂。

近年来,多位历史学家研究,“六一六事件”发生之时,陈炯明绝对不是主谋,当孙中山逃到永丰舰(即后来的中山舰)后,用舰载炮轰广州城后,陈炯明还禁止部下组织大规模反击,最终让孙中山安全离粤,实际上,也是保全了孙中山的性命。

后来,由于国民党北伐成功,统一了全中国,因此,陈炯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视为叛逆者,以至于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陈炯明是依靠孙中山起家的,陈炯明赶跑孙中山确实不地道。

实际上,在辛亥革命前,陈炯明就是广东省咨议局议员,其同盟会身份是秘密的,谈不上跟随孙中山闹革命。并且,孙中山是海外革命家,自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失败后,即逃亡海外,直到辛亥年12月才回国,时间长达16年未在国内发展,没出过国的陈炯明如何跟随?

辛亥革命之后,陈炯明组织粤军,成为广东都督实至名归,孙中山和陈炯明的合作实际上是孙依附于陈,而非陈依附于孙,或者说两人结成联盟互相依附更为准确。

如果孙陈二人生前有一出“将相和”,那段历史绝对是后代史书大写特书的欢喜事,近代中国的历史也许会重写。

1925年,孙中山逝世,陈炯明曾手撰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

孙中山与陈炯明决裂,还有一个意外的结果,那就是客观上造成了蒋介石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在事件发生后不久,辗转登上孙中山所在的永丰舰,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得到迅速上升,奠定了日后他在国民革命中的政治地位。

来源:史家之韵

参考:《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