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冯学荣:武昌起义,那些鲜为人知的史实

武昌起义不是同盟会发动的 和许多朋友印象中不同,其实,武昌起义并不是由同盟会领导和发动的。发动武昌起义的,是两个革命组织,一个叫“文学社”,一个叫“共进会”,二者都是武昌新军中思想进步的革命组织。 先说文学社。文学社是1909年武昌新军里面的反清人士发起的,发起人有蒋翊武(湖南常德人)、刘复基(湖南常德人)等人。蒋翊武是社长,组织的宗旨是“兴汉排满”、“夺回汉室江山”。 蒋翊武 刘复基 事实上,这…

前尘往事:揭秘国共双方谍战真相

北伐战争之前,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有一个“党务调查科”,负责对党员情况进行调查登记。1927年4月,蒋介石依仗军权另组国民党中央,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因反共“清党”及党内派系斗争的需要,党务调查科开始扩展其工作范围,扩充为“情报”与“编造”两股,人员也由起初的十多人增加了数倍。此后,党务调查科便从一个单纯的党务机关转变为一个特务机关——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

揭秘:苏联早期“共妻”制度的历史真相

  苏联解体之后,越来越多的文件被解谜。某些文件证实,“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某些地方施行了一段时间的“共妻”制度,那么“共妻制度”的内容有哪些呢?       1918年一则告示出现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这则告示名为《俄罗斯处女和妻子公有化令》。这则告示的起草者宣布,由于所有人类优秀因子都被保留在资产阶级腐朽的躯体内,而这违反了人类繁衍的准则。   &nb…

苏联人为何恨斯大林 大清洗到底有多恐怖

苏联肃反运动(俄语: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也称大清洗,或译为”大整肃”,现今在俄国多被称为 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即”大恐怖”时期),或称”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是指在1934年,苏联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

前尘往事:真实的日本鬼子到底有多难打?

我军拼刺刀为何拼不过鬼子?  大家都听过这么一个说法:在抗战时期,和鬼子拼刺刀的时候,通常我军要三个人以上,才能拼得过一个日本兵。 为什么我军需要三个以上,才能抵得上一个日本兵?难道我军的战士,就那么不能打吗?【1】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因为在拼刺刀的时候鬼子用刺刀而我军用大刀鬼子的刺刀长1.66米我军的大刀只有0.6米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秒懂了?…

辛亥革命110周年:谁在革,革了谁,怎么革?

何谓“辛亥革命”? 这似乎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武昌枪声响起,清廷土崩瓦解,时代进入民国,便是辛亥革命。狭义而言,这种说法是对的。但这种说法太简略,至少缺失了三个关键因素: 1.谁在搞革命?2.革掉了谁?3.是如何革掉的?补足了这三个要素,才能看见一个更完整的辛亥革命。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谁在搞革命”按惯见的表述,自然是“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但这种描述有一个前提需要解决:谁是革命派?或谓怎样…

解决“四人帮”的行动过程,只用了35分钟

毛主席逝世以后,9月10日晚,将毛主席遗体送到人民大会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吊唁仪式期间,汪东兴日夜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值班和休息。我作为吊唁期间主管人民大会堂警卫工作的人员,也同他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值班。 1976年9月12日和9月14日深夜,李鑫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看望汪东兴。他们一起谈到“四人帮”近几天的活动:9月9日凌晨2时在政治局讨论治丧问题会上,江青哭闹着要开除邓小平党籍;9月10日王洪文…

台湾故事:告别“谋反罪”,跟恶法说拜拜!

国民党历史上,有一拨世家子弟,时常有离经叛道、惊世骇俗之举,譬如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的长孙陈师孟,就在1991年干了件祖上或许会觉得欺师灭祖的事,为了参与“推动废除刑法一百条”,时年43岁的陈师孟,退出他的祖父宁死不负的国民党。 引发陈师孟退党的导火索是一场“推动废除刑法一百条”的民间运动。“刑法一百条”,完整地说,叫做“《中华民国刑法》第一百条”,原文是:“意图破坏国体、窃据土地或以非法之方法…

李大钊被施以绞刑,24年后真相浮出水面

1927年4月6日,上百军警持枪闯入苏联大使馆,并对大使馆西处的俄国旧兵营大肆搜捕,将李大钊等革命志士抓捕。 之后,许多军阀官员纷纷声称李大钊是“赤党祸根”,并请求尽快处死李大钊。 4月28日,李大钊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于当日下午牺牲就义,当人们得知施刑时间长达40分钟时,不禁感到愤懑不已,他们不明白,明明都被判处死刑了,施刑时间为何还会这么长?而这个真相,直到24年后才被调查清楚。 那么,…

觉醒年代, 他们不怕封号

有人感叹民国时期曾经文化气氛十分开放,呈现出一种“混乱的自由”景象。随着国门对外打开,各种“主义”思潮激荡而来,诱惑着一些先进分子思考和发声的冲动。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办报刊。当然,他们办的那些“革命报刊”,虽然开张容易,但都很难维持,无法逃脱纷纷夭折的命运。 陈独秀与《新青年》和《每周评论》 出生于1879年的陈独秀,17岁考中秀才,但在乡试中落第。 维新变法的失败和八国联军的侵略给了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