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坛

辛亥革命:谁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

辛亥革命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社会走向民主共和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揭开这场巨变大幕的武昌首义“第一枪”到底由谁打响,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狭义的“第一枪” 狭义的“第一枪”也就是指时间先后上的第一声枪响。曹忠生曾对“第一枪”的概念作过说明,即武昌首义“第一枪”特指1911年10月10日晚时间顺序上的第一声实实在在的枪响。 他还特别强调,只要这一枪是在约定的起义条件下打响的,且在客观上取得了…

汪荣祖:胡适有过失,仍然是文化英雄!

“五四”通常被视为一场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李泽厚将此社会思潮的格局称之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其实,救亡与启蒙在意识形态上是相悖的,因救亡实具浪漫主义情调。以胡适成名时期而论,其时所弥漫于西方社会者,已属浪漫主义而非理性的启蒙精神,而中国社会自西方所接收者,正是这种浪漫主义的余绪而非理性启蒙精神的真传。 一、高唱“文学革命” 胡适于民国五年(1916)给陈独秀的信里提出所谓“八不主义”,这是他…

一家之言:蒋介石的日本经验与对日决策

褒贬互见、争议频出的“蒋介石研究”   蒋介石的一生,实与中国近现代史密不可分,自是理解这段历史不可回避的议题。日本对近现代中国发展历史的影响,亦是斑斑可迹。而在近现代中日关系史的脉络里,蒋介石正居核心位置,也是探讨这段历程不容忽视的一页。因此,对于蒋介石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热门议题,相关研究层出迭见。然而,受限于史料,相关研究在1980年代以前不开展。特别是在战后冷战体制政治环境的影响之下,对于…

左乎 ? 右乎 ? 陈独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陈独秀被誉为启蒙思想家,他却认为自己的“认识不彻底”,而性格上的感情用事,摇摆不定,又助长了这种理论弱点向极端发展。……他晚年达致的思想高度,终于表现了真正启蒙思想家的境界。 爱国与恶国之辩 1914年,讨袁失败,陈独秀亡命日本。一边反思革命之路,一边研究文字学,打发寂寥岁月。此期所写《字义类例》,专注字义渊源。又与章士钊合办《甲寅》,第一次用“独秀”笔名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奇文,向传统思想挑战…

鲁迅童年的家庭文化环境:复杂而神秘

作者:李新宇    写着鲁迅的家庭出身,就想到了周家的文化环境。 这个家庭的文化如何?鲁迅受过怎样的熏陶?这是一般的研究者不屑一顾的,我却觉得很重要,理由很简单:无论武功还是手艺,童子功都很重要。那么,做人,处事,想问题,童子功就不重要吗?童年形成的习惯,思想上打下的底色,常常影响人的一生。 一、家庭成员的文化构成 要了解周家的家庭文化,需要先看看鲁迅童年家里都有哪些…

文化启蒙,睁眼看世界,是《新青年》的初衷

作者:李新宇 摘要:《新青年》的自我定位在文化而不在政治。它与青年探讨修身治国之道,帮助他们实现思想解放和人格独立;它致力于介绍外来新知,帮助青年从全人类的先进文明中汲取营养;它致力于传播现代政治哲学和国家法理,帮助青年认识个人与国家的新型关系;它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和旧艺术,帮助青年冲破传统;所进行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而不包括政治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革命的初衷,是使国民成为真正的现…

30年代的社会观察:乡村是土豪劣绅的天下吗?

在中国二千年来的地方政府层级变迁过程中,县级政区是最稳定的一级基层政区。皇帝任命的地方官员到县级为止。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而认为县衙以下处于一种“权力真空”状态。 事实上,在县衙以下的乡村社会,实际存在着三个非正式的权力系统在运作:其一,是附属于县衙的职业化吏役群体。如清代州县吏役人数,大县逾千,小县亦多至数百名。其二,是里甲、保甲等乡级准政权组织中的乡约地保群体。这一群体每县亦有数十至数百人不等。…

邵晟东: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并未结束

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有感  作者:邵晟东 一、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开端,一般都认为是在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而其结束时间,则说法不一,但大都认为是在1920年代。如果把新文化运动定义为一种特指的社会运动,那么为之确定起止时间是无可非议的,而且各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不过,要想全面、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则必须把新文化在中国从萌芽到发展的全过程(不妨称之…

从理论到实践: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在当事者看来“无疑地形成了今日社会运动的主潮”,在今天的研究者眼中,它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并认为对今日的农村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甚至有学者模仿当年的做法开展新乡村建设运动,试图为当代的三农问题求解。 然而,对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评价,在当时就截然两歧,赞同者认为它找到了改革农村的方案,代表了中国发展的希望和方向,批评者却认为乡村…

马勇:地方自治的梦想与国家联邦制的失败

文:马勇 近代中国曾有一个梦想,在当年被追寻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它便是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在晚清萌芽,在上世纪20年代初的“联省自治”运动中达到高潮,但随后,它就被刻意遗忘了。这似乎也是命中注定,谁让它被与各种“恐怖”的标签,诸如“军阀割据”、“门罗主义”乃至“分裂”等等捆绑在一起呢?不过历史的真相,或许远没有这么简单。 ▌五千年文明,是否只有大一统一个选项?  我们今天习惯说中国具有悠久的“大一…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