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道: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到了哪些好处?

文:黄老道

上小学时,听老师讲,世界上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打出了一个社会主义苏联,第二次打出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后来又看过好些书,书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狗咬狗,反动的北洋政府不自量力,火中取粟,参。再后来读的书多了,觉得中国参加对了,火中取粟是真的取到了。

       欧战1914年6月爆发,中国1917年8月14日正式宣战,赶上了末班车,到1918年11月,德国就宣布投降,一年多时间,据说中国约派出30万苦力,去欧洲战场,从事挖战壕或军工生产之类劳动。才使得中国有了战胜国地位,由是战后获得好处多多。

      好处一是:至宣战之日始,各国同意暂缓《辛丑条约》赔款。,从1917到1922年的5年时间里,中国可以不用在偿还战争赔款,这些钱可以被用于发展民生和军队。

    好处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得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参与处置德国、奥匈帝国等战败国。《辛丑条约》中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争赔款全部取消。总额达到了9500多万两白银。对俄国的赔款也降低了三分之一。

    《辛丑条约》原规定,中国不能在天津驻军。一战后中国恢复了在天津驻军的权力。中国还收回了德国在天津、汉口地区的租界。

     好处三:借参加一战为契机, 任命徐树铮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负责编练参战军(一战结束后改称边防军),对外声称取道俄国支援欧战。得以顺道进入外蒙,迫使外蒙放弃独立,一度回归中国。

    好处四:战后对日占青岛有了发言权。,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国领袖会议做出决定, 山东问题分两个层次解决:首先,德国在山东一切权益先行转交予日本;其次,日本保证撤军,并归还山东主权给中国,只继承德国在青岛的经济财产。三年后,日本不得不把已经下肚的青岛吐了出来。

     好处五:中国民族经济获得更好发展空间,扩大战争物资出口。上海、天津地方史志均有记载,可查证。另举例,黄老道家乡“中兴煤矿”,矿史记载是时产销两旺,是1949前的高峰。辉宏的枣矿大楼,建于1918,现做保护遗迹。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就开始了,中国为何1917年8月才参战?

   欧战初始,中国还是袁世凯当国。战火本来离千山万水,出于对本国保护意识,对外情况也不甚了解,袁政府决定暂不选边。当年8月份日很明智地对外就宣布中立的立场。

    但中国想中立却立不了,因为日本参加了英法一方协约国,向德国开战。日本不是派兵去欧洲,而是夺取德国在华利益。8月23日,日本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要求中国把黄河以南划为中立区,以便日军行军,要中方撤出胶济铁路沿线及潍县一带的驻军。

     袁政府与各国等距外交,与德国关系也不错,1898根据 《胶澳租借条约》中国将青岛租借给德国99年,德国已在青岛、山东有巨大投资,这些投资的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日本向德国最后通牒后,德方希望将其在山东的权益交还中国。至于具体条款,德国希望战后再谈。

    其实,这不失为一条好办法。因为如此日本将失去攻打青岛的理由。但袁世凯迫于日英压力和引诱以及美国态度不明朗,竟无魄力接收,错过了与德国直接交涉山东权益的机会。 

    袁政府提出与日本一起进攻德国在青岛的军事设施,日本不同意。

   8月23日,最后通牒期限到了,日、英军队联合进攻青岛德军。德军炮台基本上都是面对大海,防止敌人从海上袭击。日本人对山东的地形地貌太熟悉了,用了甲午战争时期老办法,不从从海上正面进攻,而是绕到芝罘,从龙口登陆,由陆路向青岛推进。

    10月28日,日军攻占青岛。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国有理由驱逐日军,袁世凯征求陆军总长段祺瑞意见。

段说:如果总统下令,部队可以抵抗,设法阻止日军深入山东内地。不过,由于武器、弹药不足,作战将十分困难。

袁直截了当问段祺瑞抵抗可以维持多久。

段说:四十八小时。

袁又问:四十八小时以后怎么办。

段望了望总统,说:听候总统指示。

    日军攻陷青岛后第三天(1914年11月10日),日本内阁会议议决对华交涉案,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二十一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并尽快确认“确权”。二十一条”后来一直被理解为日本“灭亡中国”计划书。在删掉了日本的部分过分要求后,两国外长在5月25日签订了《民四条约》。

     袁世凯去世后,国务院与总统府,几乎在所有重大问题上都很难取得一致。继任的黎大总统和段总理发生了“府院之争”,好些文章总是以看哈哈笑的心态,叙述这段“府院之争”,大写二人不和,什么总统不给总理用印,云云。其实“府院之争”的一个焦点就是是否参战问题

    段祺瑞早年留学德国,对德国军事体系留有一定了解。但随着战争的持续以及外交格局的变化,他逐渐有了清醒认识:

      战争打了三年,“德奥同盟”与“英法协约”虽没分出胜负,但实际上各国基本已筋疲力竭。日本乘机在中国大肆扩张其侵略势力。

   段感到:中国继续保持中立也不明智,因为“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中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必将提高中国之国际声誉”。

     山东问题要想获得解决,也必须利用国际大势,在段等主张参战的人看来,尽管日本是美国的盟友,但山东问题的症结与真解决,离开美国很难。中国单好友独对日交涉,并无胜算,而且还有很多弱项在日本手里。假如中国与美国结盟,美国就有责任帮助中国解决这些问题。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对的。

    1917年初,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的潜艇封锁政策”,美国对外投资受到严重威胁。同时,德国关于建立德、墨(墨西哥)、日三国反美同盟的密电被英国破译,随后又转告美国。美国遂于2月3日宣布与德国断交,并劝告其它中立国与之采取一致态度。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除照会中国外交部外,还连日拜访黎元洪、段祺瑞,陈述中国参战的好处。为了增强中国参战的积极性,他甚至自行向中国做出了提供援助的保证。

     当时,中国政府的财政已困难极点,段内阁几乎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地步。通过多方面外交接触,段祺瑞得到启示,即只要中国参战,不仅可获得协约国集团财政上的“援助”,还能缓付庚子赔款和提高关税。

   1916年10月,段内阁开始秘密会见在华的英法协约国成员,商讨参战,寻求机会。直到1917年二三月间,相继与英、俄、法、意、达成五国谅解,日本坚持继承德国在山东利益的保证,才赞成中中国参战。

     在国内,关于对德宣战,段祺瑞怕的不是黎元洪反对,而是希望得到各地北洋将领的支持,因为他已有所耳闻各地实力派的反对意见有之。1917、4月25日,段祺瑞将各省的督军们联络到北京召开军事会议,这次有二十余人参加的会议由段祺瑞亲自主持,会上重点解释了参战不需要地方各派出兵还能分到军饷,参战并不是真的需要派出大量兵力去前线杀个你死我活,旨为解决战后山东问题和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下大家就不反对了,大多均予以支持——安徽督军倪嗣冲、山西督军阎锡山、直隶督军曹锟以及湖北督军王占元等,全场一致签名通过参战决议。于是,段祺瑞马上组织召开国会正式对参战表决。正巧英文《京报》披露段同日本秘约一亿元的军事借款。黎元洪抓住把柄,下令免去了段祺瑞国务总理和陆军总长的职务。紧接着闹出了张勋复辟的乱子。张勋7月12日溃败,紧接着,黎元洪下台,冯国璋继任。段祺瑞“再造共和”仍为国务总理。

   段祺瑞“再造共和”后,重以总理身份,向诸协约国驻华公使提出有关中国参战的三点要求:

1、废除《辛丑条约》中禁止中国在军事方面反对德国的条款

2、延长庚子赔款支付的时限,不加利息

3、将中国关税率提高至7.5%

    段主持重开国务会议,顺利通过与德绝交的议案,于2017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

    一场战争总共只有四年,中国人用在参战还是不参战上的争论竟然有三年多,还生出这么多风波,其间经过先是袁总统犹豫中立——,黎段的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再造共和。

     正是段祺瑞高瞻远瞩,高度外交智慧,才冲破各种阻力,适时引领国家融入世界,得以在大战结束的最后时刻,非常侥幸地拿到了战后参加巴黎和会的门票。幸亏段和主战派还有一个“以工代兵”的好主意,不然,即便中国1917年对德宣战,也不会有进入战场的机会了。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