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失落的古意

——兼赏吴志明的篆刻艺术

当年,一枚“京”字中国印的创意,在08年北京奥运会和奥运国际大家庭里引起轰动。好象世界直到这个时候才发现中国原来还有这样有意思的好玩意:既古典又充满现代意味——换句话说,是因为奥运会这个世界性的交流平台,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才为世界广泛了解。

奥运会上的中国印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而这个篆刻艺术呢,于一般的人来说,却还是很遥远的事。早些年,人们在工厂领工资,在乡下领工钱,还得往领钱的帐本上盖个小木戳,那木戳便是个人的“信印”,后来,人们从银行卡上领工资,那木戳用的少了,跟着“信印”的概念也少了,以至于一些人连带个人的“信用”也少了,传染到社会上一些“诚信”也渐渐跟着少了起来。认真说来,这领工资的木戳也是“中国印”的一种,只是不讲究用篆文,不讲究“知白守黑”之类篆刻艺术法则,也就不入艺术流而只算是一般工匠的雕虫小技罢了。

中国篆刻,产生于商周王朝,最早是君王号令天下的权威和信誉的象征。用的是金、玉、象牙等材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窃符救赵”,就是说的魏国信陵君派人偷取魏王的信印“虎符”调动军队的故事。直到明代,画家王冕“以石入印”,让治印变得更便捷,艺术变化更丰富,这才使得篆印发扬光大,形成一门特有的艺术门类。

这门古老的篆刻艺术,在今天,大有萧索冷落之势。了解篆印的人太少了,攻治篆印的人更少。为什么?大致可以归到看不懂不认识和守不了艺术寂寞的原因上。

篆印,首先是篆字。而篆字属中国的古文字,要一般的人懂得这种充满古意的文字,进而还去了解“金籀篆石鼓”,这是勉为其难。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说,中国的篆刻艺术就好比是外国的古典音乐,是高雅艺术,不是人人都玩得来的。可是,在中国,玩音乐的高雅艺术大有人在,而玩篆印这高雅艺术的却寥若晨星——篆印的高雅不如音乐高雅来得实在!

所以,在当下,看到还有人坚守在篆刻艺术这片净土上耕耘,那一定是位守住心灵的寂寞传承古韵的文化忍者,艺术忍者。

我的朋友吴君志明,便是这样一位忍者。每次,只要见到他,特别是看见他一个人独坐灯下,全心治印的时候,我就仿佛进到一片圣地,心中陡生感动,有一些特别的敬意。

志明君治印,在我的记忆里,当逾三十年了吧。有一份人物传是这样介绍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株洲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南楚印社副社长。幼喜书画,弱冠始耽于篆刻,初无所宗,其后受杨志达先生发蒙,复获石开先生指导,始得有所秉承而窥堂奥,其篆刻取法秦汉,旁及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诸家。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第二届篆刻艺术展”、“首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家篆刻家作品展”、“首届国际篆刻交流展”、“西泠印社第二、第三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这里提到的都是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可见志明君的实力不一般。

平心地说,攻篆印攻到吴志明这种炉火纯青的地步境界,当是所向披靡,洛阳纸贵,追随者众吧?无奈当下物欲横流,浅俗追求如过江之鲫,而篆刻艺术太高雅,知者,和者鲜而寡矣。令人感慨和敬佩的是志明先生不是在寂寞中放弃追求和坚守,而是愈来愈执着,执着于篆刻艺术有如献身给佛祖的伽叶阿傩。

正是这份执着,又反衬出坚守者的艺术造诣。

看着志明先生的作品,好象是有人对我说,追寻失落的古意,先得用心聆听,心灵到了,你也就可以感受到古意就在自己身边,澄碧盎然。嘿,现现如今对于篆刻篆印这门古典艺术(尽管它充满了现代意识现代感连老外都能理解)做一个欣赏者好象都不大容易,更何况是做一个守护者呵!

这里晒了几帧吴君的作品,是我拍的,拍得很别扭,标准的“傻瓜用傻瓜机”,为的是想表现一种真诚的致敬。莫笑呵。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