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仁龙

翻译圣手何处寻 ——张元济与伍光建(连载8)

中国近代的西学人才,第一批是传教士和传教士培养出来的,协助其传教与文化教育事业。之后是由政府选派到海外的海归,而自觉地向海外留学或由学术文化机构选拔则在辛亥革命以后才发生,且只有以第三种方式培养出来的西学队伍后续持续发展并壮大。前两期真正通晓西学外语的人才数量极为有限,清廷两次遴选洋进士,也才区区十数人而已。 伍光建就是政府最早选派到海外学习取得成功的人,而这份成功,与张元济关涉颇多。张元济与伍光…

译林绝唱 ——张元济与林纾(连载7)

商务早年名声鹊起,效益奇丰,除新教科书广为发行外,严复“汉译名著”和林纾的“翻译小说”的出版,尤其是后者所推出的大规模品种,在商务的产业化运作下,获得了极大的收益,十几年间,在商务教科书之外的业务撑起了半边天,为商务品牌串红起到了功不可没之效。 从“百日维新”之后到“五四”运动前,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张元济通过译作引来较大的社会效应以严复和林纾为最巨。俩人被誉为“译才并世数严林”。严译西学与“林译小…

西学圣人 启蒙先导 ——张元济与严复(连载6)

如果以“三不朽”来衡铨严复一生,于立德上略有瑕疵:因为吸食鸦片,得不到李鸿章的重用,大至参与袁世凯称帝;于立功上更无可述,蛰居北洋二十年,一生经历了海军的建立和毁灭,作为第一代海军人才而又始终居于局外;唯有著书立说,让他名垂青史,并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而这立言一项,又与张元济的关系至为重要。 严复作为学非所用的启蒙思想家,他如历史上所有早期思想家一样,必然遭受困顿与痛苦的生活与生命历程,但他…

管鲍之交 ——张元济与陈叔通(连载5)

1949年9月19日,毛泽东邀来京参加政协会议的三朝元老、前清翰林张元济游天坛,陈叔通一起作为作陪。可见礼遇之隆,规模之高,对前清名流硕望,对新政权的认可与参与,对新生的共和国来说,是一桩莫大的伟业。 在共和国政治协商体系中,担任要职的前清翰林可能只有陈叔通,对他能礼请更老的翰林张元济出席开国大典,毛泽东、周恩来自然深感国家新气象。与此同时,张元济、陈叔通昔日的部下,陈云、郑振铎、沈德鸿、胡愈之、…

志盛灭理智,志荒逞才辩 ——张元济与郑孝胥(连载4)

1938年3月,郑孝胥在长春去世,年七十九,传言是被毒杀。 张元济撰有挽联: “患难昔相依,把臂偕行,难忘震撼共舟日。 归休终未得,抚膺欲绝,想见淋漓掷笔时。”[1] 原注:故人夏瑞芳在河南路商务印书馆门首被暗杀,余在其后,相距不数武,人咸怜之,苏盦紧挟余臂,穿福州路北行。时方戒严,余亦颇有戒心。苏盦后至长春,不得行其志,欲返居(下缺) 上联所叙及俩人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1914年,夏瑞芳暗杀时,…

报业先驱 ——张元济与汪康年(连载3)

汪康年祖父振绮堂主人汪宪,乃是浙江有名的藏书楼,仅次于天一阁,“浙西言藏书者,必数振绮堂汪氏云”[1]。张元济与汪康年家族几位精英关系至佳。其中包括汪康年堂兄汪大燮、弟弟王诒年,首先是基于都是江浙文化世家后人,但张元济与汪康年关系更特殊,青少年时期,俩人都在广东生活了十几年,同是会说广东话的浙江人。他们又是光绪十五年己丑恩科乡试同榜。[2]第二年,汪康年下第后,为张之洞课孙,后成为张之洞重要幕僚,…

我们的作者 ——张元济和梁启超(连载2)

有一则在商务内部流传的故事,在张元济九十岁生日由后辈讲出来: 1920年3月,梁启超在欧洲游历了一年后,带着宽阔的视野与全新的理念回来了,憧憬着自己人生向学术与文化的转向。当其从上海登陆时,作为出版界的大佬,人们尊为太史的张元济,带着商务印书馆的一干人亲自到码头迎接梁启超的归来,并热情相邀梁启超入住在他的私宅。 素为馆内外所尊重的张元济给予梁这样的规格与待遇,就有人不理解了,开玩笑式地问张元济:以…

文化绝唱——张元济和他的朋友们

一 梁启超曾言:“每一集团必有其人格者以为之骨干,此人格者,或为一人,或为数人,或为大多数人,”“所以伟大人物是作专史的对相,但所谓伟大,不单指人格的伟大,连关系的伟大也包在里头。[1]” 王云五在《怀念张元济》一文的开头有这么一段话:“要评论一个人,应把握住他的中心事业;要看一个人的动向,必须观察他的朋友。[2]”至哉斯言! 在漫长的人生中,张元济从提携国民到聚合朋友,特别是在复杂而变革的时代,…

文化绝唱——张元济和他的朋友们(原创书稿连载-目录)

作者 卢仁龙 目录 第一编   从维新到立宪 1.   走出戊戌——张元济与康有为 2.   同襄盛举——张元济与梁启超 3.   报业先驱——张元济与汪康年 4.   海藏楼外——张元济与郑孝胥 5.   共创基业——张元济与陈叔通 第二编   西学与启蒙 …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