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仁龙

世代之谊 ——张元济与徐珂父子(连载28)

今日读《清稗类抄》时,一般人很少关注编者徐珂,对其印象也不过是清末旧学者。其实他不仅是张元济的挚友,还是《东方杂志》的核心成员,更是一位典型的文人。他一生寄情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持《东方杂志》若干年,尤好词体且十分擅长。据夏敬观回忆:“余卜居沪西康家桥,君同来为邻。”   [1] 一、    词坛骚客 徐珂(1869-1928),原名昌,字仲玉,1890 年后改字仲…

首编教科书 终传三藏经 ——张元济与蒋维乔(连载27)

张元济创办编译所伊始,第一位加盟的人物就是蒋维乔。从清末到民初,蒋维乔抱着“教育救国”的人生理想和办教育“应从编辑教科书着手”的宗旨,从事教材的编写与编辑,他一生服务于商务印书馆长达二十余年,他也是商务印书馆股东之一,中间曾客串一些事务职,是又一个为馆务鞠躬尽瘁的人。 一 蒋维乔(1873-1958年),字竹庄,号因是子,幼时家境贫寒,生活困顿,体弱多病。光绪十八年(1892)考中秀才,专心研究新…

名篇传世——张元济与夏曾佑(连载26)

夏曾佑,在民国之前是一位思想活跃而又为不少名流看重的人物,浙路运动时,他和名满天下的汤寿潜号称“浙江双壁”。[1]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夏曾佑所撰《中国历史教科书》曾盛赞其学,在他去世后六日所写传记,开篇即说:“近十年来,社会上早已忘却有夏穗卿其人了”,“并将来打算做一篇关于穗卿的传记,把他的学术全部详细说明,但不知道我能不能。[2]”此亦谶言,他在忙碌两年后因故去世,终于没有能完成遗愿。蔡…

宪政之友 ——张元济与孟森(连载25)

孟森,既有人将其列入《民国学案》,也有人将其划归为“立宪精英”。”[1]。 孟森的一生大抵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以译编为主,后期以研究撰述为主,专心问学,由于他著作精诣,又培养了一大批学者,所以以史学著称,与陈垣相类。他们两个都是中年治学,且影响力巨大的学者,但本文所及,乃先展示其第一阶段,尤其是与张元济的关涉,其亲属弟子郑天挺曾叹:“惜为史学之名所掩”。”[2] 商务历史上自产的史学大家很多…

两代船长——张元济与王云五(连载24)

张元济与王云五在众多有关两人的传记中,都是缺一不可的文化出版角色。张元济作为一个创业者,在馆近六十年,为商务印书馆的奠基之人。王云五则在馆主事四十多年,对商务印书馆的三落三起,起到了关键作用,最终把商务印书馆发展为一家巨型文化教育出版机构。两人一前一后,谱写了一部精彩的前商务印书馆馆史。 张元济和王云五是无话不谈的忘年之交。两人共事长达二十八年,后虽隔海而居,始终相互挂牵,都在对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

守业四老 相交一生 ——张元济与李宣龚(连载23)

张元济虽一生执掌商务印书馆之舵,但却从没有担任过总经理一职。他的诸多计划和巨大工程之所以能有效运行,得益于他拥有一支梦幻般的团队和众多一生相随的朋友。这个梦幻团队最主要的成员包括夏瑞芳、高梦旦、李宣龚、陈叔通、王云五。除夏瑞芳与王云五外,最为重要的两位是高梦旦和李宣龚。他们是商务印书馆运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协助管理者”,也是张元济一生事业的参与者、支持者。尤其是李宣龚, 他投身商务印书馆四十年,和…

文化圣人商务功臣 ——张元济与高梦旦(连载22)

1936年6月,喜好旅游的高梦旦终于拉动刚刚忙完《百衲本二十四史》的张元济来了一次入川的壮游。重庆、成都、乐山,从出发到归程,盘桓了将近一个月。身体一向健康的高梦旦因小病而积大疾,在返程宜昌的船上就病倒了,返回上海没几天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时年六十八岁。 高梦旦的去世,给张元济的打击是极大的,他在挽联中就有深刻自责之语:“不药为中医,受尽酸辛,底事体肤服和缓。万难是行路,愧疏调护,空余涕泪望岷峨。…

文化绝唱 ——张元济与夏瑞芳(连载21)

夏瑞芳和张元济,一个是赋予商务生命、托举现代出版业的人,一个是铸造商务灵魂,改变现代教育启蒙的人,他们的事业乃至生命都结合在一起,并将一生交给了商务这个平台。他们偶然间,从相遇相识,到必然地走在一起,检字工人出身的夏瑞芳创办的商务印书馆,吸引一位身为翰林名家的加盟共创大业,写就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一曲绝唱。 一个是有胆略、不保守的商人,一个是心忧天下、立志唤醒国民的知识分子。一个是国学大家,一个是新…

合刊抄本 共传四库 ——张元济与张宗祥(连载20)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奇人异士,二十世纪更不例外。张宗祥堪称现代文化史上的奇人。在一个印刷术广为流行的时代,却一生抄书、校古书达万卷,古往今来无有出其右者。在手书日趋稀少的今天,也是绝后之举。其寄情古书之深,让人称奇。陈叔通挽张宗祥联:“异书影写堪传世,医学精研为养生。”概论其一生。 他与张元济同属同乡关系,但尊张元济为“宗老”[1],有过很多的交往和合作,共同经历了许多事件,并成就了巨大的文化成…

文化公益的先驱与典范 ——张元济与叶景葵(连载19)

除皇室、官府外,藏书自古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由于时代的变革,晚清以来,出现了一大批实业家进入藏书界,这些实业家多由仕途进入工商界,本身学养精湛,始终难舍对学问的情结,因而不少人对文化与学术的追求与坚持比对实业更甚,他们坚持传统文化,是一批儒商式的人物。中国近现代成长起来的工商业阶层,绝大部分是由士大夫与世袭家族产业演变并发展而来。士大夫和世袭阶层的主体基因是文化,因此,实业家在经营产业的同时,几乎…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