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胡适和梁漱溟的一场学术对话

文: 胡茂芹

梁启超、胡适和梁漱溟的一场学术对话
胡适

1918年,胡适完成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的创作。此书一经出版,便受到学术界的关注,3年内连续再版了7次。有学者评价说,此书是“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
  1922年,中国哲学史研究大家梁启超应北京大学哲学社的邀请去作一次演讲。他选择的题目是“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并说,在演讲中将要把胡适书中“认为欠缺或不对的地方,老实说出”。

梁启超、胡适和梁漱溟的一场学术对话
梁启超


  当时,胡适在北大任教务长,哲学社是胡适积极参与的团体,而梁漱溟正在北大教印度哲学课程,所以被请来主持这次演讲。在接受做主持的工作后,梁漱溟考虑再三,觉得对梁启超的演讲题目胡适可能有意见,于是找到胡适,向他确认情况。但胡适说:“好呀,请他来吧,我也出席。”在会上,梁启超在演讲中先指出此书哪些地方不对,哪些地方更不对。胡适只是默默听着。等到梁启超讲演完毕,他才开始对梁启超的批评一一作答,说哪些地方说得对,哪些地方梁启超没弄懂,但态度自始至终非常平和。
  实际上,主持人梁漱溟对胡适的这部著作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他“认为书浅而明,对社会很有启发性,然不够深入”,也并非完全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于是梁漱溟作总结说,梁启超哪些地方对了,哪些地方不对;胡适哪些地方对了,哪些地方不对;梁启超哪些地方是据中国文化传统来批评胡适的著作,而胡适在答辩中,哪些观点是结合胡适的老师、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观点来陈述的。

梁启超、胡适和梁漱溟的一场学术对话
梁漱溟


  梁漱溟的一番讲话,为这场辩论画上了圆满句号,听众无不感到受益匪浅。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