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承生

宋美龄与蒋介石:政治联姻还是两情相悦?

导读:她的生平,看过无数次,从大陆到台湾到美国。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女性的故事远比同时期的男性更吸引人,能够改变历史进程抑或时事造就的英雄,固然让人崇敬,然而那些曾经的美人们,如同浩瀚星空中最明亮的星子,她们的一抬眼,一回眸,一颦一笑,她们的一字一句更能为这以成… 【美龄宫】蒋介石送给夫人宋美龄的礼物,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四方城以东的小红山上,正式名称为“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有“远东第一别墅”的美誉。 …

“留美幼童”:亲历中外文化冲突的悲喜剧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因此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130多年以前,这批幼童远涉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岸一个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轻共和国,开始了他们计划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他们被分配到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50多户美国人家中,快速适应着在美国的生活。他…

问题与主义:100年前一场有意义的讨论

胡适晚年向唐德刚口述自传时,曾深情回忆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李大钊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根据胡适回忆,这场讨论是由他最先撩起的。1919年7月20日,他在《每周评论》三十一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为“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 那些迷信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

人性标本:许广平当官以后

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是他母亲周老太太给他包办的小脚女子朱安。但是和鲁迅先生同居并且生育儿子的是学生许广平。1949年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广平被称为“鲁迅夫人”,又因鲁迅先生的声誉而当了大官。那么,当官以后的许广平,都有怎样的表现呢? 许广平把鲁迅先生的著作版权和八道湾的房子都捐献给了国家,获得非常好的声誉,或者国家让她当大官,也是对她的赞扬和奖励。许广平一生都是靠鲁迅生活的,不管是在鲁迅生…

民国的文人们,为何喜欢穿长袍马褂?

辜鸿铭的学问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辜鸿铭的装束也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回国之后,乃至当幕僚期间都是西装革履,后来便是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小帽,足蹬双梁布鞋,脑后拖着一条黄毛小辫,而且进入民国之后,他也衣冠不异昔时。 进入民国时期,可供男士选择的常服,主要为西装、长袍马褂、中山装这三大类。有意思的是,这三种服装都极具政治和文化代表性。“服”为心声,选择穿哪一种衣服,并不是简单的个人喜好,而是清楚地显示…

南京禁娼:国家权力与民间文化的博弈

历史上,秦淮河畔就是一个集科举文化、青楼文化与民间文化为一体的独特空间,随着近代社会变迁,秦淮河畔俨然成为一个大众文化空间。 作者:陈蕴茜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南京,曾轰轰烈烈地进行过一场旨在“树全国政治之宏模,动友邦人士之观听”的废除娼妓运动。然而学界对这场运动却一直缺乏研究,宋明军第一次较为完整地记述了运动的始末,并分析这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禁娼措施不力、财…

宁愿老鼠爱大米,不要韭菜爱镰刀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留学生回国率是非常高的。爱国精神、报恩意识是巨大的行为动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留学生在国内的社会地位高、待遇好。如果将此归于“老鼠爱大米”,虽然语风有些粗俗,但逻辑也是正常的。你总不能由此引发出“韭菜爱镰刀”的宇宙真理吧? 据史料记载,民国短暂的38年,4亿人口中先后有近10万名青年学子留学海外。但跟现在众多留学生留在国外发展不同的是,那时的留学生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物质条件和理想的工…

看图说话:传教士究竟在中国做了些什么

基督教传教士以自己的青春、生命为代价,为中国的美好未来,倾注了满腔热血,中国的女子学校是由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从而结束了几千年来女人读书难的问题。基督教传教士为中国带来了“大学、中学、小学、医院、女子学校、盲校和盲文、聋哑学校和手语、麻风病院、汉英、英汉字典、汉语拼音、现代农业先进理念、女子留学等等”。 令人遗憾的是,基督教传教士对中国的杰出贡献,很多中国人却不知道,令人痛心的是,有很多中国人非但…

去行政化/让教育回归民间才是正道

日前,智效民所著《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出版上市,引来各界再次关注大学的各种问题。 高等教育的任务到底是什么?大学该如何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针对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智效民。他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历经时代变迁,民国那几个校长仿若成为高等教育的绝唱,他们民主治校、培养通才、注重人格教育的光辉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熠熠生辉。” 文: 吴波 “北大功狗”、“浙大保姆”…… 智效民告诉…

梁启超鲁迅胡适,三位民国文豪收入大盘点

01、梁启超 要说民国文人的高收入者,梁启超应该排在第一梯队。从参与戊戌变法开始,梁启超的名声就与日俱增。有了名声,文章自己不愁销路,银子也就自然而然装进腰包了。 1912年12月,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半月刊《庸言报》。这份报纸让他赚得一大笔钱。这年的12月18日,他在家信中说:”《庸言报》第一号印一万份,顷已罄,而续定者尚数千,大约明年二三月间,可望至二万份,果尔则家计粗足自给矣。若至二…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