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书法家的郑孝胥

作为书法家的郑孝胥
郑孝胥书法

郑孝胥(1860-1938),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对于很多书法外行来说,似乎知晓郑孝胥的并不多,由于历史的原因,即使知晓历史的人对于郑孝胥也多是以反面为主的,如果再深入了解的话,“交通银行”四字书写者——郑孝胥似乎距离我们生活最接近。

对于郑孝胥本人的阐述,在近几年的资料整理中是比较全面的,对于其功过之分,似乎也早已经有所断论。然而,对于其人来说,才学并重应该更能概括郑孝胥。1910年,满人金梁曾撰诗予以郑孝胥,曰:“久闻诸葛大名重,笔法乃同兵法奇。偶见卧龙一鳞爪,苏龛墨宝海藏诗。”不难看出当时较有名望的人对郑孝胥才艺的推崇。

“海藏楼”是郑孝胥辛亥革命后所自取的斋号,从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一路仕途坦荡,广西边防大臣(五品官职),安徽广东按察使(正三品),湖南布政使(一品)等。直至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隐居之后直至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海藏楼伴随着他的诗文并行,1902年,《海藏楼诗》刊发于武汉。所以,在他的一生为官的历程中,留给后人的似乎只留下了海量的诗文,当然还有1932年开始的伪满洲国的污点。对于他的诗文地位,似乎有一件事可以说明,1902年,“同光体”代表诗人陈衍颁布当代诗人榜,第一名空缺,第二名则见郑孝胥之名赫然,后评曰:“恨无长篇,否则可为第一。”据说,当时朝廷重臣诸如张之洞、清流派翘楚黄体芳等都对其诗赞赏有加。

郑孝胥书法作品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郑孝胥的书法。郑孝胥善书,并不是玩耍,从他流传于世的作品来看,能看到他学书的丰富历程,从柳公权、黄山谷、欧阳询再到北碑诸刻,很完整地体现了他专门研习书法的路径。辛亥革命后,他隐居海藏楼,便以卖字为生。据说,当时他的作品每字值白银十两。白银十两什么概念呢?相当于现在的不到7000元,我想在当代书坛,这个价位能达到者也寥寥无几。可想而知,郑孝胥在当时的书法作品也是属于“奢侈品”的。对于“奢侈品”,历代都不乏追求者,所以成立于1908年的交通银行,也是奉求郑孝胥题写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也出自郑孝胥之手。

那么郑孝胥的字到底如何呢?沙孟海曾对郑孝胥的书法有此评价:“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的弊端的,只有郑孝胥了,他的作品,有精悍之色,又松秀之趣,活象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对于他的作品评价,我觉得还是要配合他的身份一起来阐述应该会更客观,首先他是一名政客,其次再是诗人、书法家。所以在他的为官过程中,曾有他为取悦上级而效仿顶头上司的书法,以博得领导赏识的诟病。至于此事的真假,无从考证,但却从中看到他对于书风的极高驾驭程度。

郑孝胥早年应在颜真卿和苏轼中得其法,我们看他的作品磅礴之气似有颜平原的大气概,而其精致用笔的体现则来源于他对欧阳询的锤炼,尤其是横折的夸张用笔得欧阳询之风却也有自我磅礴的体现。然而其张裕钊之法的研习,则变成了他的一种清刚、遒劲、凝练的风格,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体会到他很注意笔画之间的轻重对比,尤其是横画与竖画,一种反差式的对比,既不失灵动,又得凝练的筋骨,这样的字法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最为夸张的当属捺画的写法,成一弯曲笔,由轻入重,并凌厉出锋,果断收笔,酷似象形意味,这种用笔将他的书法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很明显感受到如他的性格,定是雷厉风行。从他的字体结构来看,紧炼方折,既肃穆典雅,又险绝纵逸,既不出规范,又奇姿流美。对于这种体势,更多人说他来源于北碑《张猛龙碑》的取法。

郑孝胥书写的作品形式并不多,在所有形式中以楹联作品为重,其次便是条屏,从诸多作品中我们看到他常书写四条屏作品,这类作品左右开张之势明显,左右上下互为穿插,很具有整体的表现力。然而表现最完美的还是楹联作品,尤其是少字数的作品,凝重大气、苍劲朴茂、磅礴精神显现。诸如来往信函、扇面、斗方札记等则将他的细腻表现出来,也呈现出另一种美,然而精到之处却也有大之气象。

郑孝胥是福建闽侯人,从政从南到北,可算是才学兼备。他的诗文、书法,最起码这两个方面他应该是清末民初的翘楚了,“同光体”诗代表人物,开一代书风的风云书法家,我们对他应该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