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在官本位社会,文人不可能自由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民国是一个政治动荡思想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民国时期,文人从政成为了中国社会颇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民国时期的文人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具有士大夫精神的文人,他们承续着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继承了历…

宋美龄与蒋介石:政治联姻还是两情相悦?

导读:她的生平,看过无数次,从大陆到台湾到美国。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女性的故事远比同时期的男性更吸引人,能够改变历史进程抑或时事造就的英雄,固然让人崇敬,然而那些曾经的美人们,如同浩瀚星空中最明亮的星子,她们的一抬眼,一回眸,一颦一笑,她们的一字一句更能为这以成… 【美龄宫】蒋介石送给夫人宋美龄的礼物,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四方城以东的小红山上,正式名称为“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有“远东第一别墅”的美誉。 …

“东方的奥黛丽·赫本”:夏梦到底有多美?

她是20世纪中国男人的梦中情人。是香港赫赫有名的头牌巨星。 曾有人排三天三夜的队花巨资只为看一场她的电影。 她是金庸所有作品中的灵魂,金庸心中一辈子的痛。为了她,苦苦追求60年,最后仍惨遭拒绝。 她是中国电影史以来最美女演员,是上帝赏赐给人间的艺术品。美到惊世骇俗。 大导演李翰祥,被她迷得神魂颠倒、如痴如醉。 毛泽东、周恩来都曾亲自接见她。甚至林彪在叛逃前一夜都要再看一场她的电影才肯离去。 演员夏…

这些教会大学虽已消失,校训和校徽令人难忘

据考证,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随着中西方贸易文化的交流,自此历朝历代都有西方各国传教士来华传教。 开办有着西方现代教育系统的大学则是在清末时期,这还要追溯到清末中国北方主要省份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愚昧无知的义和团不问青红皂白烧教堂,杀西方传教士及信众,结果造成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逼迫腐败的清廷签订了向八国赔款的“庚子条约”。 之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建议英国政府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建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怎样影响我的小学国语课

01 我们在“新学制”下怎样学小学语文 笔者本人便是当年在“新学制”之下受教育的“小学生”之一。不幸我是个乡下孩子。那时最近的“国民小学‘距我家也在十里之外。上不了公立小学,就只好留在家里,在祖父延师设立的改良私塾上学。由塾师分授英、汉、算三门功课。 先祖原是位“革命党”,后来又是陈独秀的好友和崇拜者。因而他在家中一旦当政,便把祖宗遗留的封建称呼、磕头仪式,全部豁免。可是他对我们这个改良私塾里的“…

民国百科——民国政府印信制度概要

印信作为权力的一种象征,历来深受统治阶级的重视,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订公布了《国民政府颁发印信条例》等法规,以律令的形式对印信作了规范,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严密完整的印信制度。 民国的印信制度,可以说主要是在承袭清朝印信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因此,国玺、官印均为方形,以示官署威信传信四方,但中华民国毕竟是推翻满清统治后建立的,也就决定了这种继承不可能是原封不动的抄袭。 △图1 首…

“留美幼童”:亲历中外文化冲突的悲喜剧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因此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130多年以前,这批幼童远涉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岸一个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轻共和国,开始了他们计划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他们被分配到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50多户美国人家中,快速适应着在美国的生活。他…

这些军阀,字写得如此漂亮,哪一点像草莽

民国,是一个军阀混战、人物鹊起的大变革时期。而一提到民国军阀,我们总是联想到粗野土匪、混沌枭雄,而事实如何,难以评说。不过我们所知道的是,他们大多写得一手好书法。 阎锡山 阎锡山,是一位的倍受争议大军阀,一边执迷清共反共政策,一边又勤于公务、福泽1100万山西乡亲,且热心书法。阎氏书法俊逸,有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的影子。 阎锡山是在吸收了何之笔法,结字等技巧后又有自己的追求及风范,形成秀润、古朴、苍…

名人档案——建筑师中的文学家: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

问题与主义:100年前一场有意义的讨论

胡适晚年向唐德刚口述自传时,曾深情回忆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李大钊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根据胡适回忆,这场讨论是由他最先撩起的。1919年7月20日,他在《每周评论》三十一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为“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 那些迷信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