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傅雷: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

一直以来,中国式的父亲是不苟言笑,严肃甚至可怕的,他们更多地负担着家庭的经济重任,主观和客观上都难以给家人很多的陪伴。 这种刻板、严肃、缺少柔情的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父亲,然后这些父亲培养出来的儿子,又成为了与父辈类似的父亲。 那么,中国式父亲真的没有柔情吗?我看未必,傅雷,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他对待儿子严苛,甚至经常挥拳打孩子。可是,仔细探究其中,他的内心并不是缺乏柔情的。 提起傅…

鲁迅: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

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基本也差不多,主流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绝大部分都是糟粕垃圾,应该彻底地否定抛弃。为什么会这样? 鸦片战争以后,很多所谓学贯中西的文化人认为,中国政治经济的落后,都是由于文化的落后造成的。 因此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八个字:要么改造,要么扬弃! 由于这种极端主张,因此他们对京剧所代表的旧剧的态度,也是如此。 鲁…

一文说清:胡适和陈独秀的分歧与共识

​      1916年10月,远在大洋彼岸留学的胡适,致信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八条主张。陈独秀大为赞赏,立即编发在他所创办的《新青年》上,并专门撰写跋文曰:“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界之正宗,余亦笃信而渴望之。吾生当见其成,则大幸也。”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翻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页。   &nbs…

《新青年》的始与终:一本改变中国的杂志

一份创刊于上海的综合型文化月刊,曾几何时风靡全国,其影响力所及,延续了一个世纪,成为一座文化坐标。它所倡导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彻底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 这个杂志就是创刊于1915年9月的《新青年》…… 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这是一份综合性文化月刊,每号约100页,六号为一卷。后因与上海基督…

民国经典——胡适:不要上他们的当

节选自《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选自序)》 作者:胡适 人们常说东方文明是精神的文明,西方文明是物质的文明,或唯物的文明。这是有夸大狂的妄人捏造出来的谣言,用来遮掩我们的羞脸的。其实一切文明都有物质和精神的两部分:材料都是物质的,而运用材料的心思才智都是精神的。 木头是物质;而刳木为舟,构木为屋,都靠人的智力,那便是精神的部分。器物越完备复杂,精神的因子越多。一只蒸汽锅炉,一辆摩托车,一部有声电影…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四大短处和两大精神

一、中国人究竟缺乏什么? 中国人缺乏民主精神吗?不见得。中国古训讲“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承认旁人之精神,何等明白?还有中国最讲礼让,其一种尊重旁人之精神,充分可见。既然有此一根本点,则其余,相随而来。 然而“民主”何以现在竟为一新鲜之物呢?我的回答是:中国人虽不缺乏民主精神,但他自古缺乏集团生活。集团生活,家族生活,同为最早人群所固有,但西洋人则偏趋于集团生活之路,中国人则偏趋于家族生活…

前尘往事:萧红——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

“当我死后,或许我的作品无人去看,但肯定的是,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民国才女萧红生前在一封致友人的信里如是说。后世关于她的爱情有多个演绎版本,证明她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萧红    萧红,这位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的女作家,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42年逝于香港,1957年其骨灰被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迁往广州银河公墓重新安葬。在她短短31年的一生中…

秦淮八艳:绝代芳华沦落风尘,才华不输男儿

“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是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美爱情故事的八位南曲名妓。分别为: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马湘兰、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董小宛。 在古代,“妓”是指以歌舞才艺为业的女子,她们都是受过专业训练,有专门的技能,比如会琴棋书画,能吟诵唱和,服务的对象都是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唐宋以前,“妓”的地位很高,在社会行业等级里被划分在中九流,她们不仅精通才艺,而且长相貌美,一般人…

国学大师“疯子”黄侃,私生活不是一般的乱

要说到国学大师,不得不说到“三疯子”,那就是章太炎、刘师培和黄侃,他们无一不是学问大,脾气也不小,还都喜欢骂人。虽然三人都被称为疯子,但里面行为最为出格的非黄侃莫属,他的脾气之大、性格之怪在整个学界都是有名的。 黄侃素来目空一切,主张文言文的他主张白话文的胡适同在北大教书,他平时没少骂过胡适,有时更是有损口德。除此之外,他还曾经和号称“两足书柜”的陈汉章和著名词章家吴梅一言不合就动手,不过后来都和…

最仰慕鲁迅的三位女性,都没能埋在他墓旁

鲁迅,生前对国民性剖析得入目三分,几乎透明,但他自己却留下了许许多多解不开的情感谜团。除兄弟反目,朋友失和,最引人关注的是仰慕他的三位女性,朱安、许广平、萧红,都没有实现葬在他墓旁的遗愿。 一、朱安: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 生长于大户人家的朱安,虽然裹小脚儿,不识字,但她善良、孝敬、包容,忠于鲁迅的传统婚姻,履行了旧时代赋予她的全部妇节,仰慕地称他“大先生”。 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反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