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资江水/麻溪和沙塘湾的毛板船

文:段实凡

民国资江水/麻溪和沙塘湾的毛板船

导读:毛板船具体始于何年待考。邓显鹤道光《宝庆府志》最先出现“毛板”的名称;翻阅《曾国藩日记》,清代道光年间有从新化到安化坐“炭船”的记载,后委托新化人邹汉章招募“宝古佬”组建水军打击太平军的船只和念头,或许都始于这次坐“炭船”的经历;新化维山《曾氏族谱》记载维山曾氏自明末开始便多经营木材生意,起初多以木排的形式贩卖木材到汉口,自清代雍正朝始,有族人“以松木造船,运炭至汉滨”……大约文人轻商,商人又不长于记载,故毛板船的起源,可能依然长期湮没于时间的长河里,有待于后人长时间的揣摩与考证。在那个时代,资江河是闭塞的资江两岸与发达的洞庭湖区及国际都市汉口连通的唯一大动脉,而毛板船无疑是这条大动脉中最活跃的细胞——本地有的从这里运出去,本地没有的从这里运进来。先民筚路蓝缕,涛头博利,不止丰富了当时的物质生活,亦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回忆和精神源泉。现在的麻溪和沙塘湾,虽然因为时代的变迁,已经沦为破败的码头,但当地人重商轻农的观念依然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亦可视为毛板商业精神的薪火传承。

——张青松

民国资江水/麻溪和沙塘湾的毛板船

毛板船,顾名思义,就是用毛板子造成的木船,一般人就叫它“毛板”。

毛板船有大,中、小三种,大的叫“大码子”,船身长 7丈(合23.3米),宽1.02丈(3.4米),髙0.45丈(1.5米)。 全船有16个大小不等的舱供装煤炭,共可装70-80吨;中等的叫“中码子”,船身比大码子要短一些,窄一些,可装煤炭50-60吨。小的叫“小码子”,比中码子更小一些,一般可装煤炭40-50吨。还有更小的,船身仅长4.5丈(合 15米),只能装煤炭30-40吨了。

造毛板船的场所叫毛板厂,造毛板船的人叫船木匠。毛板厂最集中的地方是麻溪的石滩坪‌,最多时开过七八个厂。 船木匠最多的地方是黄场村的龙家岭和萧家院,几乎家家有,而且一家有几人的。毛板厂的设备很简陋,就是一间用木板钉成的约15-20平方米的厂房(只供船木匠休息、歇息和办伙食用),和一块600-800平方米的墩场(造船的场地)。一个毛板厂一般是7-8个船木匠,但也有多到十个以上,少到4-5个的。除学徒外,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做工的工具,学徒多半是船厂老板带的,规矩是“三年徒弟四年帮”,意思是前三年当学徒没有工资,只供给伙食,第四年还要给师傅帮工一年,这一年才有起码的工资。过了这四年,他愿意留下就留下,否则就可以给另外的厂家去做工了。这时师傅才送给他一套做船的工具。毛板厂里的学徒是很辛苦的,头两年根本不学手艺,白天就是扯钻、走杂、 办伙食,晚上把买来的废铁钉修整好,一直工作到深夜。如果哪件事做得不好,还要挨打受骂。

民国资江水/麻溪和沙塘湾的毛板船

造一只毛板船需要的材料如下:

松木板:大码子需要60-70方丈,小码子需要30-40方丈。

小铁钉:一只船需要110-120市斤。

小铁锔:5-8市斤。

桐油:10-12市斤。

石灰:30-40市斤。

竹绵:12〜16市斤。

造毛板船的木料,是清一色的松树板子,八分厚,都是尽松树的长度锯成木板的。

造船时,先要按照船码子的大小,将木板钉成船底板一块,船身板两块和17座髙低长短不同的梁(即船舱与舱之间的隔板),然后用这座梁把船底板和身板联结起来,加上拦水、篷板,上面再盖上面板和晒板,一只毛板船便算初步造成了。

把木板钉成船,主要是用铁钉和铁锔。

船钉成以后,需要清缝披灰。先把竹绵搓成条,然后用凿子把它塞进板缝中,捶紧,外面再用桐油石灰填满缝口,刮平。只有把船底和船身的每条板缝都这样塞好,披上桐油石灰,石灰上再刷一遍桐油,船才不会漏水。

造成一只毛板船.大码子要40天左右,小码子也要30多天。

船造成以后,还要安上木舵一个,准备桅杆一根(行船时用来悬挂风帆,并兼作船钩),木桨8皮(小码子6皮),竹篙4根,竹挽2根,竹篷10张,竹绹索4根,晒簟4 床。这些东西都是遮盖风雨或行船时用的。

当时一只毛板船的价格,大概是银洋120元-150元。

冷水江麻溪、沙塘湾一带的毛板船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个问题还无法确定。因为在宝庆府志和新化县志上都没有找到文字根据,在当地各姓的族谱中也査不出有关的记述。为此,我只能根据我家祖辈的事实来说明它在什么时候就已经有了。我的曾祖父段祥富,是我家最先开毛板厂的人(我伯祖父段自伸,父亲段吉坤,叔父段吉仁、段吉梅等都开过毛板厂),他生于清道光五年( 1825年),死于光绪十 五年(1889年)。他从当学徒到当船木匠,到自己开毛板厂,与毛板船打了几十年交道。从他一生的事业,说明了毛板船的出现,至少在十八世纪初就已经有了。

在资江的上下游,早已有木帆船,如舟秋子(又叫牵驾,资江中、下游才有)、州(武风州)舶子、洞(洞口)舶子(资江上游的)等交通工具,这些船也都可以装煤炭,为什么一定要用毛板船呢?这是由于毛板船有它独具的优点所决定的。毛板船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毛板船载重量大。大码子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半火车皮,小码子也相当于现在的解放牌汽车10部。这是其他木帆船所不能比的。(二)造毛板船只要松树做材料,制造也较容易,因而造价比较低;而造其他木帆船,则需要梓树、樟树、椆树、杉树等比较贵重的木材,制造难度也大些,因而造价亦很高。(三)毛板船到达汉口,卸完煤炭,就可以把它拆开卖木板,把卖款拿回来又可买一只新毛板船,其他木帆船如果也这么办,是会得不偿失的。因此,毛板船便被利用了一百几十年。

民国资江水/麻溪和沙塘湾的毛板船

从清末到整个民国时期,冷水江一带由于地处山区,既不通铁路,也不通公路,唯一的一条交通要道就是资江。当时金竹山,羊角岭、末烟凼、杨桥、布溪等地所产的煤炭,除供当地人们做生活用煤以外,全靠毛板船从资江运出去销售。这就是说,毛板船是当时冷水江境内的主要交通工具。这些运出去的煤炭,近的销售在滨湖一带,远的销售到武汉、上海等地。据在汉口宝庆码头经营煤炭生意几十年的老人回忆,在抗日战争以前和抗日胜利以后,每年到达汉口的毛板船达到一千只以上。抗战前,每船炭可以卖2000-3000银元。可以想见,这些船换回来的银元,其数量是很可观的。同时,那些经营煤炭生意的人,多半又经营粮食和棉花,棉纱生意。他们把煤炭销售出去以后,就从武汉购回棉纱或从滨湖各县买回棉花、稻谷、大米等。以麻溪这个只有七八十家铺子的小市镇来讲,毎年就要从外地购买五、六万担粮食和四、五千包棉花、二、三千台棉纱回来,又将它销往附近及安化、邵阳等县的一些农村和市镇。

这些事实说明,毛板船在当时的冷水江境内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一是它把这里出产的煤炭运销出去,就直接养活了挖煤工人、运煤挑夫、做煤炭生意的、驾船的,至少几万人。二是以煤炭换回来的银洋、粮食和棉花、棉纱等,既活跃了山区经济,又解决了农村缺粮、少棉的问题。

当时冷水江境内有名的煤炭码头,有沙塘湾、麻溪,炉埠、布渓、旋塘湾等五个。其中最大的是沙塘湾,其次是麻溪。这两个小镇,有不少的人开炭铺,其煤炭都是来自金竹山、杨桥等地。他们经营的炭类各有不同。沙塘湾多以经营石炭(块煤)为主,而麻溪则以经营柴煤(粉煤)为主。石炭和柴煤的价格不一,销路也不同。石炭远销武汉、上海,香港等处,柴煤最远运销至武汉。

民国资江水/麻溪和沙塘湾的毛板船
资江风光

从金竹山到麻溪和沙塘湾,路程均为十五华里,所有的煤炭都是靠人力挑运。附近的贫苦人民,为了生活,每天去挑煤,这就叫做“担脚”。离煤炭山比较近的人,一天可以挑两次或三次,远的一天则只能挑一次。那时候,炭铺里的秤都是加三成的,叫做“石炭秤”。这种“石炭秤”的100 斤等于一般秤的130斤。因此,必须是年轻力壮的人,才能 一担挑起100多斤。那时候,脚力一般都比较低,要挑石炭秤的100斤,才能赚到一升大米,但由于各种原因,脚力有时也比较高,挑100斤煤,就可以赚4-5升大米。不过这样的机会终究不是很多。不管脚力是高还是低,在去沙塘湾和麻溪的两条路上,每天担脚的人,总是川流不息的。在解放前,有人写过这样一首诗:“去去与来来,真如蚁牵线, 一条木扁担,养活全家眷”。这首诗的前两句,比较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担脚人之多,但后两句还不太真实,因为在当时光靠担脚卖力,还是难以养活全家人的。

毛板船装上煤炭以后,便停靠在资江两岸的河湾里。每只船上都有一个看守,这人叫做“长水”(即长期在水上工作之意)。待到大雨之后,资江涨水时,便雇请舵工水手把船放到益阳去。

毛板船在行船过程中打烂的原因是很多的,如舵工技术太差,水太大或太小,都是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资江的险滩太多,据说共有79处险滩。其中最险恶的,上山河有枞树滩和岣嵝门,下山河有银滩和洛滩。在这几处打烂的船最多,有时接连打烂几十只,河水都被煤炭染黑了。还有一个原因,毛板船用的木板很薄,装的煤炭又重,而在行船时,大水的流势很凶猛,因此,船不能和硬的东西相撞,一撞就烂,如在沙滩上一搁,即会散烂。据说民国二十四年, 农历五月初资江才涨一次大水,大家都想赶那河水把船放到益阳去。结果那一次资江河里竟打烂了三百多只船 ( 包括其他木帆船在内)。

毛板船在外河行驶或停靠也有危险。过洞庭湖时,如遭到大风,船会被风浪打沉。即使到了汉口,船靠在岸边,若遇长江或汉水涨大水,也有被洪水冲走的。

尽管毛板船打烂的多,但很少淹死人。这是因为船上有木桨,竹篙、桅杆等工具,只要稍懂水性,又善于利用它们,就可以保全性命了。

民国洞庭湖风光

解放前三、四年,不仅麻溪、沙塘湾经营煤炭生意的人大大增多,而且邵阳和新化都有了开毛板厂的人,经营煤炭生意的人就更多了,这是毛板船鼎盛的时期。解放以后,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柘溪水电站修建起来了,冷水江境内也有铁路和公路了,特别是由于需要大量煤炭的工厂一一 金竹山电厂、资江氮肥厂和联合制碱厂的建立,煤炭也无须远销汉口了。于是,毛板船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

作者:段实凡,冷水江市禾青镇人,解放前毕业于湖南国立师大中文系,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80年退休。 

来源:江水冷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