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尘往事:怀念一份报纸,可以吗?

人类是一种怀旧的动物。现实多可爱、未来多美好,都不能阻止人们怀念过去的时光。然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度的,无法承受过多的负荷。时光像流水一样不断冲刷着河床,最后屹立不动的,只有那些植根于记忆深处的东西。在中国民众的集体记忆最深处,许多人都时常会想起一份报纸:历史最久远的《申报》。

前尘往事:怀念一份报纸,可以吗?

《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办。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别称“申”的原因,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美查在上海创办地方报,由此取名“申报”。有史料记载,《申报》创办初期好多年,报纸日销售量仅为600份,然而影响却十分广远。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录《报海旧闻》中有记载:“《申报》几乎就是报纸的代名词,人们包东西时常说‘拿张申报纸来包包’。”
  《申报》从1872年创刊到1949年停刊,虽然几易其主,但总体上坚持的策略是“义利兼顾”。1881年,《申报》的发行(销售)范围已从城市拓展到乡镇,并从本埠扩展到外埠。在北京、天津、南京、苏州、扬州、宁波等地设分销处。到1888年,已经发展成为在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大的新闻类报纸,成为中国官府、民间重要的日常读物。
  据悉,《申报》的办报方针是,不只为士大夫所赏,亦为工农商贾所通晓。其文字风格讲究通俗性和可读性,社会新闻和论说常常站在平民的立场,而且注重刊登议论时政的论说文。到了1897年,《申报》日销售量达到万余份。
  我国著名报人史量才1912年接办《申报》。他在新闻业务和管理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引进先进设备,注重广告业务开拓,到1915年后,《申报》刊登广告的版面大于新闻版面。1916年《申报》日售1万4千份,1917年日售2万份,1922年上升到5万份,成为实力雄厚的大报。1925年到达10万份。1926年飙升到15万份以上,之后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5万份以上,在中国报界独占鳌头。

前尘往事:怀念一份报纸,可以吗?

总的看来,《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27000余期 ,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

《申报》是由英国人出资创办的,报馆实行股份制、市场化经营,同时聘请中国人做主笔,确保报纸内容能受中国大众欢迎。这是《申报》成功的前提。这种外资背景在客观上保护了《申报》的新闻自由免受官方权力的干扰。

例如,1908年的《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达30次以上,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 “脉案”和药方。1908年11月16日,《申报》发布光绪帝驾崩的电讯。《申报》刊发的这些消息,不是来自官方的通报,而是通过自己的信息渠道获得的独家新闻。

前尘往事:怀念一份报纸,可以吗?
史量才

值得注意的是,《申报》的报道持续近半年之久,并未受到清政府的干涉,为《申报》提供消息的人亦安然无事,一直不断地发来最新的消息。《申报》在报道中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以显示消息之 可靠。

有报史云:”光绪末叶数年,出报既不报知官厅,其言论之自由,可谓有闻必录。对于政治之得失,内外大员之善恶,皆可尽情指责; 人民之冤抑隐疾,更可尽情登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新闻最开放的一段时期,否则,像”圣躬违和”这样的国家机密,是不可能准许公开传播的。

又如,1931年10月10日,史量才主持下的《申报》发表《时评》,明确提出了其政治主张:“民权高于一切。在民主国中,人民为国家之主人。民权为天经地义,不受任何限制。无权之民,即为变形之奴隶,即失民主国之真意义。真正之革命政党,必立基于广大之民众。为民众利益而奋斗之党,必扶植民权,以民权为党权。惟民权大,党权乃亦大。近年来党权超越民权,镇压民权,且形成为党权与民权之争。结果民权小,党权亦小。一国之中,竟无可以统制全国之中心权力。”

《申报》的创办人是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E· Major)。由于在中国待久了,美查对中国情形熟悉,学会了中国语言、文字。在生意不好时,美查决定改营办报。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以每人出股银400两,合计1600两作为股本,创办了《申报》。美查根据生意场上的经验,深知要使华文报纸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因此,他嘱咐馆内同事说: “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

前尘往事:怀念一份报纸,可以吗?

《申报》最为文化界所津津乐道的,是它的副刊“自由谈”。以至于有人说,谈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不能不谈《申报》的副刊”自由谈”。

“自由谈”在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开始的内容,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1932年有中国报业巨擘之称的史量才(时任《申报》总经理),改组”自由谈”,聘请留法回国的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此举引来许多作家撰稿投登。陈望道、夏丏尊、周建人、叶圣陶、老舍、沈从文、郁达夫、巴金、张天翼等都寄上作品;章太炎、柳亚子、吴稚晖也为”自由谈”写过文章。

一时间”自由谈”的内容五光十色、热闹活泼,除杂感外,还有散文、随笔、游记、速写、小考证、读书记、文艺评论、科学小品和短篇翻译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针对时局形势、社会风尚习惯而写的议论性杂感”花边文学”,如瞿秋白与鲁迅合作发表的《儿时》、《〈子夜〉和国货年》等。由于执笔人多,文章尖锐活泼,有针对性,使”自由谈”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不仅如此,以它为平台,”自由谈”还培养出一批文学界的新人,如姚雪垠、刘白羽、周而复、林娜(司马文森)、柯灵、黑丁、荒煤、罗洪等,他们纷纷携笔登台,在”自由谈”上试练笔墨,磨砺作品。

抗日战争期间,《申报》数度停刊复刊,历经波折。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方企图控制该报,《申报》拒绝其新闻检查,于1937年12月14日宣布停刊。1938年1月、3月,汉口版、香港版先后复刊,但汉口版于当年7月停刊,香港版于次年7月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报》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复刊。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进上海公共租界,《申报》再次停刊。一周后,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1942年日军军部突然派人查封《申报》。12月6日,日本海军派汉奸陈彬和以”军管会”的名义接管《申报》,并任命陈为社长。日本投降当天,陈彬和潜逃,《申报》又再停刊。

前尘往事:怀念一份报纸,可以吗?

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22日《申报》复刊,潘公展任指导员,立法委员陈训悆为总经理兼总编辑。从此,《申报》完全被国民党CC系控制。到1946年5月,国民政府强行购买51%股份,实行官商合办,彻底改变了74年来申报的民营性质。同时,在此基础上,改组申报董事会,调整报社工作机构,由政府委派杜月笙任董事长,陈冷任发行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陈训悆任总经理兼总编辑。

到了国共内战结尾的1949年5月25日,解放军接管上海,中共派工作组进入报馆。5月27日,《申报》出至第25599号之后宣布终刊。从此,《申报》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成为了一些人的记忆。

前尘往事:怀念一份报纸,可以吗?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