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走了近半个世纪,何时能“入土为安”?

1975年3月初,台湾岛上的气候已经在逐渐回暖,但蒋介石的身体状况却愈发糟糕,预感自己大限将至的蒋介石趁着自己还算清醒,把儿子蒋经国叫到床前,说出了一个压在自己心底多年的愿望。

蒋介石走了近半个世纪,何时能“入土为安”?

  4月5日清明节,夜幕降临之时,蒋介石陷入昏迷,当晚那颗早就已经衰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带着一个遗憾走了,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留给了儿子,然而,这个遗愿直至今日也未能完成。到底是什么愿望让蒋介石弥留之际仍然挂念于心?

  1975年4月5日深夜,中南海的警务员在收音机上收听到了蒋介石去世的消息,他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跑到毛主席房间。警务员本来以为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十分高兴,可令他没想到的是,主席听到消息后,神情凝重,默默地点了一根烟,沉默了许久后,只是沉重地说了一句:知道了。整整一天,毛将自己关在房内,把南宋张元干的送别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演唱录音反反复复放了一天。

此时的毛泽东心情是复杂的,尽管与蒋介石明里暗里较劲了数十年,但是他知道,在“一个中国”这个关乎民族大义的原则问题上,这个“老对手”与自己的想法却是不谋而合的,蒋介石一死,关于中国两岸统一这个问题,将会陷入很大的麻烦当中。

蒋介石走了近半个世纪,何时能“入土为安”?

  在“一个中国”问题上,蒋介石有着鲜明的立场:反对台独,始终只承认一个中国,甚至扬言“谁搞台独,就要谁脑袋”,而“实现两岸统一”也就成为了他和毛泽东共同的遗愿。

  在一次谈话当中,毛泽东直接表达了他对蒋“一个中国”立场的肯定,他指出台湾的“总统”还是蒋介石来当比较好,因为他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是明确的。

  三次台海危机过后,毛将对台方针由原来的武装解放,逐渐转变为了第三次国共合作,争取能够和平解决。蒋介石在得知毛的态度以后,也展现出了相当积极的态度,表示出了与大陆方面和谈的意愿。

蒋介石走了近半个世纪,何时能“入土为安”?

为了达成和谈,国共双方找到了在香港旅居的浙江籍文化人曹聚仁作为中间人。蒋经国前后找了曹聚仁两回,希望他能去北京一趟,看看那边的情况,了解一下大陆方面在和谈方面的真实意图。

曹聚仁于1956年7月到达北京。周恩来在听了曹介绍转达蒋介石的意愿之后,提出了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方针。周恩来说,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目的,就是实现祖国统一。对于台湾,“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问题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10月3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曹聚仁,对国共第三次合作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打算。毛泽东表示: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中起的积极作用是应该肯定的。毛还亲笔写了一首《临江仙》,托他带给蒋介石,里面有两句是“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表达了毛希望蒋介石能够回大陆安度晚年的想法。

遗憾的是在1967年中国进入大动荡时期,加之曹聚仁在1972年去世,两岸的交流中断了。1973年,毛又派章士钊前往香港,让他作为代表与台湾方面进行和平谈判,以此希望能够早日实现两岸关系的正常化。但不幸的是,章士钊那个时候年纪已经大了,身体状况一直不佳,结果还没能等到和谈那一天,就在香港逝世了。

  1974年,台湾方面再次派出陈立夫与大陆方面进行通电洽谈,期间他还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表达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和谈意愿,还表示欢迎毛泽东和周恩来前去台湾,但是由于毛和周年事已高,身体状态也是每况愈下,去往台湾的行程被一拖再拖,结果没能等到和谈,蒋介石就去世了。

蒋介石走了近半个世纪,何时能“入土为安”?

  蒋介石在临终前,交代了自己的儿子蒋经国,称自己死后不要下葬,要等到以后葬回到中国大陆。蒋介石的去世对于当时的祖国统一大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而对蒋介石来说,死后不能回归大陆也是一大遗憾。为了遵从父亲的遗愿,蒋经国就把父亲的遗体暂时安放在了慈湖宾馆。

关于慈湖宾馆的来历,其实跟蒋介石的思乡有关。1959年6月,蒋介石命人在台湾桃园县大溪镇修建了一座四合院,命名为洞口宾馆,作为战时疏散的办公地,1961年蒋介石去视察时,发现这里竟然与老家奉化溪口特别像,于是便在洞口宾馆题了“慈湖”二字,借此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

蒋氏是浙江奉化人。根据江浙一带的习俗,人死在异乡而又暂时未能归葬老家的话,就先予浮厝方式处理。所谓浮厝方式,是指灵柩离地三寸,在四个角垫高。采用这样的殡葬方式,是为了让子孙能在不要破土刨坟的情况下,轻易地迁葬先人。慈湖陵寝原名”洞口宾馆”,落成于1959年6月13日。1962年由蒋介石手书”慈湖”并更名为”慈湖宾馆”。在蒋介石去世前是作为行馆之用。

蒋介石走了近半个世纪,何时能“入土为安”?
慈湖蒋陵

  死后葬回大陆一直是蒋介石的夙愿,但是不只是蒋介石,就连他寄予厚望的儿子蒋经国的遗体至今都未能下葬。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蒋经国一直在为两岸关系作出努力。在接过台湾的政权后,蒋经国努力发展经济和提升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他的领导下,台湾经济发展迅猛,一跃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列。

蒋经国上台后,不仅延用了蒋介石的政治班底,同时还选用了大量的台湾人才加入,在对外政策上,蒋经国虽然延用了蒋介石时代的依附美国的政策,但却始终没有放弃“一个中国”原则。其在政期间严厉打击台独分子,为了缓和与大陆的关系,1987年11月,蒋经国从大局考虑,宣布准许部分人士可以回大陆探亲,打破了40年来台湾大陆、两岸同胞不相往来的局面。

  蒋经国的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台湾民众的拥护,同时还获得了中共的支持,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政协委员廖承志给蒋经国写过一封信,信中明确写到,蒋先生的遗愿大陆非常理解,他的灵柩可以葬在溪口,也可以葬在南京或者庐山,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需要满足,就是两岸得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蒋介石走了近半个世纪,何时能“入土为安”?

但是还没能等到双方洽谈,蒋经国就因病去世了。蒋经国努力多年,至死也没能完成父亲的遗愿,而蒋经国在临死前也立下遗嘱,希望自己死后能够追随父亲,落叶归根。然而蒋家势力在台湾已经逐渐没落,在10年不到的时间里,蒋经国的3个儿子相继去世,蒋介石临终前的遗愿,他的儿孙一直未能帮他实现。

  后来蒋家后人也多次提及移灵事宜,但是遭到了台湾当局的反对,为了阻止两蒋移灵,台湾当局还特别成立了“两蒋移灵小组”,成员包括当时与蒋家深交的老臣,甚至还提出一个就地安葬的方案。

台湾当局商议后决定就地奉安,葬于台湾,并且选好了墓地,但是都遭到了蒋介石之孙蒋孝勇的反对。他表示,即便是有风水宝地,也不能够违背先人的遗愿。

蒋介石走了近半个世纪,何时能“入土为安”?

  1996年他虽然身患癌症但是仍然召开发布会,表示蒋家坚决同图谋分裂中国的亲日分子抗争到底,可以说,在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上,蒋孝勇与蒋介石保持着一致。

  之后每逢蒋介石逝世周年的时候,“他的灵柩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似乎总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但针对这一问题,蒋孝严曾在2012年的时候公开表达过自己的态度,他明确表示,两蒋移灵并非小事,因为这牵扯到台湾当局、蒋家后人以及海峡两岸民众这三方面的意见,单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时机还未到,或许此事得等到三五十年之后了。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