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宏

前尘往事:民国文人为何敢于冲撞蒋介石

原题:我为什么同情蒋介石 娶了宋美龄之后信奉基督教的蒋介石先生,虽执掌民国最高权力,威风无双,但性格却十足儒派。也许怪他运气不好,竟然经常碰到作风刚强、性格自我的名士学者,把他弄得灰头土脸。                              …

石破天惊!胡适当众驳斥蒋公:总统,你错了!

中国文化中最深入人心的人格,便是君子。 何为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做君子? 若求答案,毫无疑问,胡适是一个标杆。 陈丹青说胡适:“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唐德刚说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罗尔纲说胡适:“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 钱锺书说胡适:“统言之,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 人们都说: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 ▲ 胡适与江冬秀 君子言而有…

胡适之死:30万人送别一颗自由之星

1962年2月24日,一生仗义疏财的胡适在“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上说:“我挨了40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这句话说完不久,胡适便意外辞世。其秘书王志维在帮助胡家清点遗物时发现,除了书籍、文稿、信件等,胡适留下的全部财产只有135美元。 1958年4月8日,胡适由美国回到台湾,10日上午9时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就职典礼上,蒋介石亲自出…

为什么谈“主义”的人多? 研究问题的人少?

编者按:1918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胡适先生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公开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在思想界引发了一场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抛开历史成见,今天重读这篇原文,也许能使你有所启迪。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作者:胡适 本报(《每周评论》)第二十八号里,我曾说过:“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瞿秋白《多余的话》,文人情怀引发争议和灾难

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许多英雄人物临死前都会留下一句豪言壮语,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就连阿Q临死前也说了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些遗言,让后人一直讴歌崇拜。 但有一位英雄大人物,英勇就义前,写了一篇长文叫《多余的话》,其中结尾最后一句竟然说:“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凭这句遗言,有人说他没骨气,有的说他这是文人的浪漫。后人对此…

民国经典:胡适《人权与约法》

人权与约法 作者:胡适 四月二十日国民政府下了一道保障人权的命令,全文是: 世界各国人权均受法律之保障。当此训政开始,法治基础亟宜确立。凡在中华民国法权管辖之内,无论个人或团体均不得以非法行为侵害他人身体,自由,及财产。违者即依法严刑惩办不贷。著行政司法各院通饬一体遵照。此令。 在这个人权被剥夺几乎没有丝毫剩余的时候,忽然有明令保障人权的盛举,我们老百姓自然是喜出望外。但我们欢喜一阵以后,擦擦眼镜…

政府自己应该遵守法律,尊重人民的言论自由

法律与言论自由 法律是为保守现在的文明,言论自由是为创造将来的文明。 现在的文明,现在的法律,也都是从前的言论自由,对于他同时的法律文明批评反抗创造出来的。 言论自由是父母,法律文明是儿子,历代相传,好象祖孙父子一样。最奇怪的是旧言论自由创造了现在的法律文明,每每不喜欢想创造将来法律文明的新言论自由出现。好象一个儿子,他从前并不孝顺父母,到了他做父母的时候,他的儿子稍有点意思不和他一样,他便要办他…

嫁给太阳:江青的延安故事

原名李云鹤的江青,自幼聪慧,身材修长,面容姣好,是一个窈窕淑女。不过,由于江青的母亲是李家小老婆而在青少年时期受到歧视,叛逆和虚荣的双重性格在她的人生中烙印颇深。十几岁时的江青曾对黑暗的社会不满,她在青岛结识和跟随俞启威参加过革命活动,并在30年代前期一度加入过共产党组织。 江青与毛首次见面的搭线人,是一位名叫朱仲芷的女子 1937年8月,江青来到延安,并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艺名“蓝苹”的江青当…

南开之父张伯苓的最后五年:南开中学不许他进入

  一   1946年,合组“西南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各自返回平津复校,南开大学此时正式改为国立,尽管这所著名的私立大学早在抗战开始不久即已事实上被纳入了国立体制。这一年,张伯苓的实足年龄刚好是七十岁,年届古稀的他仍被任命为国立南开大学校长。以当时国立大学校长的在职年龄,张无疑已属高龄,不过此前他发愿要再服务教育十五年,壮心依然。为此他远赴美国治疗困扰自己多年的老年宿疾,清除身体上的障碍。…

前尘往事: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女县长们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顺应五四以来的妇女解放潮流,在法律上规定男女平等,不少女性涉足政坛,其中有好几位担任女县长,甚至地处西南边远地区的贵州也产生了女县长。 王孝英:演讲招亲的奇女子 1927年3月26日的《北洋画报》载有《王孝英女士趣闻》一文,谈到她演讲招亲的逸闻趣事。她上大学以前即有无数男子向她求婚,王孝英提出,求婚者必须登台演讲,她亲自前往鉴选,然而“闻者咸莫敢尝试”,只有一位曾经留学东京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