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沉重叹息:一代怪才刘文典死亡真相

民国时期有一些恃才傲物、铁骨铮铮的文人学者,留下了许多不惧权贵、敢于犯上的事迹,为今人所乐道。例如刘文典先生,就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名声不亚于章太炎、刘师培、胡适、陈寅恪等,是被国民政府视为“国宝”的国学大师。他不仅看不起沈从文、闻一多等靠弄文学发家的教授,而且还敢当面辱骂蒋介石,厉害吧?不过,改朝换代以后,他们的文人傲骨纷纷散架了。他们在“思想批判”和批斗会面前,意志力软弱之极,根本不堪一击。 …

民国最另类第三者——大脚女孩许广平

许广平,出身近代广州第一名门许拜庭家族。家族中人才辈出,涉及政学军三界: 祖父许应骙,18岁就进士及第,曾官至礼部尚书、闽浙总督,是晚清一品大员,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 许广平的几位堂哥都是军政界大佬:许崇智,黄埔军校创立人,粤军总司令;许崇济是粤军师长,粤军总参谋长;许崇灏与许崇智并称“辛亥双雄”;许崇清,曾为广州教育局局长。 许家封建气息浓厚,每个女子都被要求缠足。但思想已然开放的许广平却不能接…

宋美龄与蒋介石:两情相悦还是政治联姻?

【美龄宫】 蒋介石送给夫人宋美龄的礼物,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四方城以东的小红山上,正式名称为“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有“远东第一别墅”的美誉。 南京城内,穿过一片碧葱茏,会看到红色的美龄宫。传说中最美的项链。红房绿树,格外雅致。是谁说红配绿不好看?不会配不代表不好看,桃花柳绿,红香绿玉,这是自然界最和谐的颜色啊。 她的生平,看过无数次,从大陆到台湾到美国。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女性的故事远比同时期的男性更吸…

人性遇到政治,美国总统也无计可施

尼克松曾经邀请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在美国相聚。然而,人性遇到政治,结局令人意外。 宋氏三姐妹19世纪末生于上海,祖籍广东文昌县(今海南文昌市),是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宋庆龄成为国母,爱国爱民,万民景仰;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呼风唤雨;宋蔼龄联姻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天下。 她们对20世纪的中国,拥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因而成为世界关…

陈独秀的十字路口:去南京还是去延安?

中共历史上有两个宁死不写检讨(认错书)的大人物,一个是林彪,一个是陈独秀。下面专说陈独秀。 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孤独地走出国民党位于老虎桥的江苏第一监狱,完成了他一生在各种监狱“五进五出”的最后一“出”。 作为中共的创始人、《新青年》创办人、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先生,是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人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却被这个组织开除,他一生从事革命活动、先后5次被捕坐牢;出狱…

陈独秀之死:一个“终身反对派”的悲剧人生

中共的创始人、《新青年》创办人、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先生,是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人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却被这个组织开除,他一生从事革命活动、先后5次被捕坐牢;出狱之后他拒绝周恩来去延安的邀请,拒绝出任政府劳动部长,拒绝蒋介石出资让他组织“新共党”,拒绝胡适去美国的邀请,拒绝组织第三党的建议。因此,他的晚年生活相当贫困,其生活来源主要是靠朋友接济。 江津德感坝九中教务处主任潘赞化…

前尘往事:民国文人为何敢于冲撞蒋介石

原题:我为什么同情蒋介石 娶了宋美龄之后信奉基督教的蒋介石先生,虽执掌民国最高权力,威风无双,但性格却十足儒派。也许怪他运气不好,竟然经常碰到作风刚强、性格自我的名士学者,把他弄得灰头土脸。                              …

石破天惊!胡适当众驳斥蒋公:总统,你错了!

中国文化中最深入人心的人格,便是君子。 何为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做君子? 若求答案,毫无疑问,胡适是一个标杆。 陈丹青说胡适:“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唐德刚说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罗尔纲说胡适:“我还不曾见过如此一个厚德君子之风。” 钱锺书说胡适:“统言之,胡适之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 人们都说: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 ▲ 胡适与江冬秀 君子言而有…

胡适之死:30万人送别一颗自由之星

1962年2月24日,一生仗义疏财的胡适在“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上说:“我挨了40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这句话说完不久,胡适便意外辞世。其秘书王志维在帮助胡家清点遗物时发现,除了书籍、文稿、信件等,胡适留下的全部财产只有135美元。 1958年4月8日,胡适由美国回到台湾,10日上午9时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就职典礼上,蒋介石亲自出…

民国经典: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编者按:李大钊和胡适都是《新青年》杂志的撰稿人、编辑团队成员。他们和陈独秀先后接受蔡元培的邀请,赴北京大学担任教职,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胡适在1919年7月20日的《每周评论》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起热烈反响,李大钊特此撰写这篇《再论问题与主义》参与讨论。 《再论问题与主义》 作者:李大钊 适之先生: 我出京的时候,读了先生在本报31号发表的那篇论文,题目是&#8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