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经典:张恨水《春明外史》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的成名作,于1924年4月16日开始在《世界晚报》上连载,直到1929年1月24日才连载完全,历时五年。小说连载时为39回,后来出版时分成了86回,近百万言。

主人公杨杏园旅居北平,以卖文为生,与青楼女子梨云一见倾心。然而红颜命薄,相识不久梨云便香销玉殒了。其后,杨杏园又结识落魄才女李冬青,以诗文相赠,感情愈见深厚。但李冬青终因身有隐疾,佳期难成,便想成全少女史科莲与杨杏园的百年之好。史科莲知道杨杏园割舍不断与李冬青的深情,便知趣地退避三舍。一波三折之后,杨杏园对婚姻之事心灰意冷,转而学佛。

所谓“春明”,本是唐朝长安的一个城门,后人以之泛指京城,故“春明外史”即“北京怪现状大观”之意。作者以社会为经,以言情为纬,“用作《红楼梦》的办法,来作《儒林外史》”,背景宏阔,笔锋触及各个阶层,展示了北京三教九流的人情百态,是北京20世纪20年代的风俗画和黑幕图。小说中大量的诗词、书简都成了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有力方式,既得了传统文学的外形,又有超越传统文学的表现功能,背景宏阔。

民国经典:张恨水《春明外史》

张恨水(1895年-1967年),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市人,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

1911年,张恨水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字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更是让张恨水的声望在民国年间达到了顶峰。

他立足章回体而不断扩宽其功能,让章回体能容纳不同时代的题材内容,将章回体调适为一种富于弹性的新旧皆宜的文体,不仅仅用来写鸳鸯蝴蝶式的故事,从而创立了现代性的章回小说体式,成为现代通俗文学的大家。其小说雅俗共赏,老舍称其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里,在上海市和北平市出现了通俗小说热潮,这是当时文坛独特的文学风景。

通俗小说兴起于清末民初,是应城市市民的阅读需求而生的。同时也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旧的封建文学受到冲击,通俗文学凭借现代化都市的纷纷出现,且报纸、杂志、广播等现代媒体迅速发展,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1924年4月,张恨水在《世界晚报》副刊《夜光》开始连载九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连载长达57个月,小说曲折引人入胜,顿时轰动古城。

近五年时间里,无论寒暑风雪,每天下午两三点,便有大批读者,排在报馆门口,等待当日晚报发售。连载到第十三回时,由《世界日报》出版单行本,甫一出版,即告售馨。接连再版,仍被抢购一空。1927年将一集、二集合并出版,也很快脱销。

1930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春明外史》,分上下两函十二册。读者争相抢购,轰动大上海。

《春明外史》写的是报馆记者杨杏园的爱情故事,而读者感兴趣的,是该小说鸟瞰北平市民生活的开阔视野,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的冷峻深刻。

小说已具有新闻纪实的特征,为读者提供社会秘闻野史般的价值。有人说该小说展现了一轴二十世纪20年代北京全景式的风俗画卷。其间有军阀、官僚、政客、遗老、遗少的醉生梦死、横行不法,更有穷苦百姓的愚昧和痛苦。

更有甚者,有人将《春明外史》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认为时文彦是徐志摩,胡晓梅为陆小曼,韩幼楼为张学良,魏极峰乃曹锟,何达是胡适,金士率则为章士钊等等。

《春明外史》在连载过程中,还发生过“请命”的风波。报上连载到小说第二十一回,写到梨云身染重病命悬一线时,读者纷纷给张恨水写信,求他笔下留情,无论如何别让梨云死去。甚至有些读者还给梨云开了治病药方,挽其性命。

《春明外史》在上海格外轰动,小说描写的社会琐事,在更商业化的上海,对文学的娱乐性、趣味性更受欢迎。

内容简介

皖中才子杨杏园旅居北京时,对雏妓梨云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梨云病重期间,他日夜守护,并海誓山盟相约白头,然而红颜命薄,相识不久,梨云竞香销玉殒了。杨杏园黯然神伤以致口吐鲜血,痴痴地将自己的相片埋入土中,与梨云相伴。随后,杨杏园又结识了才女李冬青,花前月下,诗文酬唱之后,杨杏园深深地爱上了李冬青,而李冬青却有先天暗疾,与婚姻无缘。李冬青便千方百计地想成全少女史科莲与杨杏园的百年之好。而杨杏园却割舍不断与李冬青的深情,愈加爱恋李冬青,史科莲为了成全杨李之爱,知趣地退避三舍。一波三折之后,杨杏园对婚姻之事心灰意冷,转而学佛。

时代背景

“春明”原是唐朝都城长安城东面三门中的一门,后来则作为都城的别号,因而《春明外史》描写的就是20年代北京的事。当时北京正是北洋政府的国都,军阀官僚豪绅沆瀣一气,贿选总统,贪污舞弊,声色犬马。在”歌舞升平”的箫鼓乐声中,充斥着他们抢夺地盘、发动内战的枪炮声,也充满了百姓痛苦的呻吟。北洋政府对新闻实行严格的管制,若哪家报纸对他们稍露不满,就会下令停办,记者本人也会遭来杀身之祸。张恨水有感于此,就用了小说的形式进行揭露,这就是张恨水创作《春明外史》的由来。

作品主题

《春明外史》作为社会言情小说 ,它的社会小说的性质表达得相当充分 ,所以这部小说的重点仍然在揭露社会弊端方面。读者不仅可以通过小说了解当时的政局 、风俗等等 ,还可以通过作者的描写,了解新旧过渡时代人们的社会和文化心理当时的社会小说家。和其他社会小说一样,《春明外史》不像新文学那样对民族矛盾、阶级斗争作正面的描述,只是以虚为实地把矛头指向社会百态,收录的是大时代下的逸闻轶事、稗官野史。《春明外史》中的当政者,在张恨水的笔下也极其昏庸无能。如国库空虚内务部发不出薪水,发代用券。 而四川一带发不出薪水,则还有发鸦片的,让公务员去推销鸦片,以图生计,到了十分荒唐的地步。《春明外史》中的高官、军阀则多鲜廉寡耻,生活糜烂。 第二十八回,财政总长、陆军总长, 交通次长、财政次长四人为捧旦角而作方城之战,一夜之间输赢数千巨款,各人均以公款付之,赢家把全部款子送与旦角去购一辆新汽车。 第十六回,写总理章学孟嫖妓,一下子就掏给名妓笑红五百二十五元做”花头” ;小说中出现的坤伶 ,表面上和捧角的人很亲密地应酬着,但毫无真情 ,都是专门敲竹杠的。还有很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小说中出现的新派人物 ,几乎都是反面的,至少也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大学生被描写成”拆白党”,骗有钱的姨太太的钱:作者借人物之口说 :”这一班青年猎艳家 ,和窑子里的妓女一样 ,外面风流儒雅 ,见了妇女十二分温存体贴,实在他的心比毒蛇还恶 ……”演文明戏的演员和学生 ,骗到钱就去逛妓院。他们所演出的话剧,名字都叫做”一只狗”、”老妈子的恋爱”、”倒粪夫的婚姻”等等 ,十分夸张地表达了作者的讽刺态度 。小说中除了主人公的前后两段恋爱之外 ,还描写丫许多次要人物的恋爱事件。这些人物 ,多半都是新派的人物。如小说中的”爱美戏剧学校”里的几对恋人:有陈同英与陆无涯的师生恋,双方都有配偶 ,他们恋爱并且怀孕 ,惹起一场丑闻风波,并波及学校的名誉有女学生贪慕虚荣,抛弃穷情人,嫁给有钱有势的姐夫 ,还有思想激进的女学生 ,同时是妇女运动积极分子的厉白女士 ,却宣称嫁人的宗旨是”第一要他有钱” 作者描写这些男女大学生的恋爱 ,充满 了肉欲和金钱的气息。这些新人物的恋爱 ,和作者笔 下的主人公的恋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边是旧式人物的恋爱,冰清玉洁,可歌可泣;一 边是新人物的恋 爱,猥亵不堪,最典型的是小说中时彦 、胡晓梅的恋爱故事,影射生活中的徐志摩 、陆小曼的故事。

民国经典:张恨水《春明外史》
艺术特色
  • 叙述结构

《春明外史》运用了串珠式叙述结构。虽然小说中穿插太多与主要人物关系不紧密的情节,以及相关人物出现一次后,后文不再提及等视为小说结构不成熟的表现,但这正是《春明外史》的现代性。《春明外史》中虽然很多次要人物上场之后,下文不再出现,但在情节叙述上,并不是线索繁多,都无了结。 而是所有情节由主角发展出去,最后再回到主角那里,继续进行小说的情节主线。 这固然是张恨水的刻意经营,但也合乎主人公杨杏园的身份。杨杏园是报馆编辑这一特定身份,决定了杨杏园的所见所闻必然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出于职业的原因,又必然对一切社会现象分外留意。于是,在小说一边叙述杨杏园与几个女子的感情纠葛的同时,又通过他及他的朋友、同事的所见所闻所遇,讲述各种社会新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如小说第九回末,由杨杏园的老同学洪俊生的一件待发的新闻稿子,引出已婚男子诱女学生做情妇的故事。 杨杏园的朋友余咏西家乡本有妻子,在京候职,却常去游戏场夜市,勾引单身女子,果然有一对姐妹为他所诱惑 ,姐姐成为他的情人,他却属意于妹妹。 当杨杏园好心去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行为时,却因此结识了这对姐妹。妹妹竟中意杨杏园,并主动接近,杨因已有梨云,且对行为不够检点的新式女子向来避忌,委婉拒绝了她。这段情节也就到此结束,并自然回归到主要情节。小说第十一回,杨杏园与同事何剑尘去茶楼喝茶,遇到何的朋友柳子敬,两人谈论花钱买官一事,柳要办成这件事好从中拿回扣,去找比他更能在权要面前说得上话的陈易唐,陈正好去闵总裁家,叙述视角就这么一路跟着转到闵公馆。 闵总裁正在待客,接待的正是更具权威人物魏”老帅”家的”出纳处长”秦彦礼。这秦彦礼不过是伺候老帅生活起居的小人物,闵总裁却小心招待,并叫自己的宠妾来讨好笼络秦。这一出走夫人路线拉笼权贵的戏,被陈易唐看了个正着,再由陈易唐回来与柳子敬办交涉,柳子敬与何剑尘办交涉,一路转回到杨杏园这里,继续进行小说的主要情节。这种叙述方法,使情节的转换自然合理。 虽然小情节不断,但却丝毫不乱,又不影响主要情节的发展节奏,是社会与言情的完美结合。

《春明外史》是民国以来第一部以一个人物的命运贯穿故事始终的章回小说,作者把所有的材料都服从一个人的命运,用 一个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从头到尾把故事情节贯穿起来。这样的小说布局就给小说带来了三大好处。一是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二是小说中间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后,这个人就成为了小说的主脑,小说中所有的事情都跟这个人有关系,材料再多、再复杂都不会凌乱。主脑就是小说中的根,从根子上伸展出去的各种枝枝叶叶都是枝枝有来源, 叶叶有依据;三是小说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小说中的杨杏园来到北京就是小说结构的起端;他到北京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这是小说结构的延伸;最后他死在北京,这是小说的结局,整部小说的结构相当地完整。

  • 遣词造句

《春明外史》不仅有工整藻丽的回目,诗词唱和、书信往还时见文中充分体现出了章回小说”文备众体”的特点。例如小说开篇有诗道:”春来总是负啼鹃,披发逃名一惘然!除死已无销恨术,此生可有送穷年?丈夫不顾嗟来食,养母何须造孽钱。遮莫闻鸡中夜起,前程终让祖生鞭。”(第一回)小说结尾有诗道:”人亡花落两凄然,草草登场只二年。身弱料难清孽债,途穷方始悟枯禅。乾坤终有同休日,天海原无不了缘。话柄从今收拾尽,江湖隐去倩谁怜。”(第八十六回)开篇诗暗示出小说主人公的性情和命运,结尾诗则总结收束了主人公及全书的故事。古体诗之外,小说还包容了其他古体文字。据张伍统计,”全书大约有七十多首诗与词”,”还有二十多副对联、两篇祭文、一篇残赋、一篇劝进表,以及十几封文言尺牍”。特别是女主人公李冬青为杨杏园写的一篇约两千字的祭文,痛彻肺腑,感人至深。《春明外史》中的诗词歌赋,书信对联,不仅在小说中显得和谐,而且起到了烘托环境、暗示命运、抒发感情,尤其是巧妙地抒发难以明言的感情的作用,因此成为这部小说艺术成就的一部分。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