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

前尘往事:抗战时期的广州教会医院

1937年8月31日,广州首次受到日机空袭,自此至1938年10月沦陷,“日机轰炸广州期间,在市区内投弹2630枚,炸死1453人,炸伤2926人,炸毁房屋2004间。”(据广东全省防空司令部“广东省空袭损失统计表”)此时的广州急需战时救护,而当时的广州教会医院如柔济医院、两广浸会医院、博济医院都积极参与其中。 抗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认购救国公债是支持抗日的举动。当时在广州的欧美医生有的认购国债…

美若天仙的孔令仪,嫁给不争气的穷小伙,悲剧了!

在民国时期众多名媛中,出身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孔氏家族的孔令仪最了不得。她的父亲孔祥熙官至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有蒋介石的“钱袋子”之称。母亲宋霭龄是宋氏三姐妹中的老大,其亲属也都在经济、政治和外交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由于孔令仪不仅相貌最像孔祥熙,性格也与孔祥熙无二,因此在4个孩子中,最得孔祥熙宠爱。 不过,孔令仪的婚姻却让孔祥熙伤透了脑筋。孔祥熙甚至因为她的婚姻,不得不下课。这是怎么回…

万贯家产后继无人,收下两儿子,一是张作霖,二是陈独秀

导语: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的两个儿子被蒋介石抓捕杀害,他痛失爱子,与蒋介石誓不两立。1932年,陈独秀被捕入狱,起初被判死刑,后来在宋庆龄等人的奔走下,以“危害民国罪”改判13年有期徒刑,蒋介石示意他写一纸悔过书即可出狱,当时南京政府的国防部长何应钦、北大校长蒋梦麟、铁道部长顾孟余等人陆续前来说降,而陈独秀予以坚拒,宁可把牢底坐穿。 1936年底,为让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等人策划了西安…

她曾是中国的总理夫人,最终却沦为弃妇,孤独终老

身为亚洲巨富“糖王”的千金,黄蕙兰分明是含着粉钻出生的。 早年,祖父偷渡到南洋,凭着一口气和过人胆力,从底层做起,逐渐积累财富,给子孙留下700万美元遗产。到了黄仲涵这一代,更是钱生钱,凭经商天赋,一手打造糖业帝国,成了20世纪初最富有的华商,母亲魏明娘是爪哇中国城第一美女,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黄蕙兰从小锦衣玉食,就像童话里的公主。 黄家豪宅占地200多亩,仅维护房子的佣人便多达40个,整座宅院修…

不准笑!中国最悲剧的太监:被阉割三天后醒来发现是民国了

太监在古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早在殷商之时就有了。 中国第一个太监是谁,无据可考。但是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因为影视剧的关系,大家应该都十分熟悉,他就是孙耀庭。 孙耀庭出生于天津一个贫苦农家,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三个兄弟,孙耀庭排行老二。一家六口只有七分地,只能靠给别人种地维持生计。 世道艰难,一家人后来已经沦落到乞讨的地步了。 当时做太监是一个出路,孙家就想把孙耀庭送进去当太监。 孙耀庭愿意吗?当然不…

民国文艺:李叔同油画《半裸女像》的前世今生

1905年7月,李叔同处理完母亲的丧仪不久,即离开天津远涉重洋,前往日本留学。第二年秋天,考入东京美术学校,专攻西洋画,并在音乐学校兼学音乐。学画过程中,他雇了一个少女做模特儿。时间一长,两人产生了感情,遂结为夫妻。1911年年初,李叔同以优异成绩毕业归国。他将日籍夫人在上海安置住下后,返回已经离开了六年的天津家中(其间,1906年暑期曾返津一次),任职于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教授图画课程。 中央…

民国第一女杀手 袁世凯良弼皆在刺杀名单中

引言:香港跑马地有一条毓秀街,这条街以郑毓秀的名字命名。要知道,香港的大多数街道都是在殖民地时期英国人名字命名的,以华人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可谓寥寥。可想而知这位毓秀是一位非比寻常的人物。 1891年3月,广东省一个户部官员之家,降生了一个女孩,父母为其起名郑毓秀,意为钟灵毓秀。 郑毓秀她父亲是清朝末期的户部的一名官员,家人的思想还是比较封建保守的,郑毓秀差点也没有逃过裹足的命运,但是小小的郑毓秀就和…

打牌、抽烟、逛窑子还婚外情,但我是个好男人

民国时候一位大名鼎鼎的「风流才子」——胡适。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他一生共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且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中国新文学,哲学,史学的开山之人。 至今为止,国际影响力第一人,至今欧美很多大学都有他的专门研究课程。 在他还未满26岁的时候就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之后还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 他最…

回忆:残忍日军强迫慰安妇做“四脚牛”

导读: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以来最黑暗的一段时间,也许你能想象这场战争的残酷,毕竟书本上经常能看到“南京大屠杀”几个字,约三十万人倒在了日军的子弹下,这其中有军人,有战俘,但更多的都是普通人。纵观整个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整个日军侵华期间,日军对中国人犯下的罪行数不胜数,无数人遭受了非人的对待,有些手段令人发指,即便是老人和小孩都不能逃脱厄运。 如果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男…

QR code